寧夏降水多的原因?

General 更新 2024-06-01

寧夏省降水量的分佈特徵並分析其原因

寧夏降水量分佈特徵為南多北少,且大都集中在夏季。

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183.4~677毫米,由南向北遞減,六盤山地區600毫米以上,黃土丘陵區300~600毫米,同心、鹽池一帶200~300毫米,銀川平原和衛寧平原200毫米左右。六盤山和賀蘭山年降水分別為766毫米和430毫米,是寧夏南、北多雨中心。年降水總量中,夏季佔51%~65%,冬季佔1%~2%,秋季佔20%~28%。

原因:寧夏區域降水量隨緯度的升高由南自北遞減,同緯度地區隨海拔升高降水量增多。降水的分佈,不僅與氣候背景有關,還與複雜的下墊面、地形條件有很大的關係,不同的下墊面、地形對降水雲系的發展所起的熱力和動力作用不同。寧夏地處我國西北高原,地形地貌複雜,北有賀蘭山地和黃河沖積平原,南部為六盤山、月亮山、南華山山地,東部的鹽池與鄂爾多斯臺地相接,特殊的地形地貌形與寧夏降水的地域分佈特徵密切相關。降水的地域分佈與地形地貌關係密切,形成了以六盤山、賀蘭山和鹽池臺地為中心的三個高值區,並逐漸向半山區、山川過渡區和黃河兩岸的沖積平原遞減。

寧夏省降水量的分佈特徵並分析其原因

寧夏降水量分佈特徵為南多北少,且大都集中在夏季。

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183.4~677毫米,由南向北遞減,六盤山地區600毫米以上,黃土丘陵區300~600毫米,同心、鹽池一帶200~300毫米,銀川平原和衛寧平原200毫米左右。六盤山和賀蘭山年降水分別為766毫米和430毫米,是寧夏南、北多雨中心。年降水總量中,夏季佔51%~65%,冬季佔1%~2%,秋季佔20%~28%。

寧夏區域降水量隨緯度的升高由南自北遞減,同緯度地區隨海拔升高降水量增多。降水的地域分佈與地形地貌關係密切,形成了以六盤山、賀蘭山和鹽池臺地為中心的三個高值區,並逐漸向半山區、山川過渡區和黃河兩岸的沖積平原遞減。

為什麼夏季寧夏平原要比其他的地方降水多

賀蘭山(蒙古語:;Alaša aɣula),賀蘭山脈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北起巴彥敖包,南至毛土坑敖包及青銅峽。山勢雄偉,若群馬奔騰。蒙古語稱駿馬為“賀蘭”,故名賀蘭山(此說疑有誤,唐代韋蟾有詩云:“賀蘭山下果園成”,蒙古人十三世紀才崛起,說源於蒙語只是通用說法)。

賀蘭山南北長220公里,東西寬20~40公里。南段山勢緩坦,三關口以北的北段山勢較高,海拔2000~3000公尺。主峰亦稱賀蘭山,海拔3556公尺。山地東西不對稱,西側坡度和緩,東側以斷層臨銀川平原。賀蘭山為強烈地震帶,1739年銀川附近發生8級地震,1561年在中寧、1709年在中衛都發生過7.5級地震。賀蘭山北段煤藏豐富,新建有賀蘭山煤炭工業基地。包蘭鐵路有支線由平羅伸至賀蘭山的汝箕溝。

寧夏輻射南北差異的氣候原因

寧夏回族自治區深居西北內陸高原,屬典型的大陸性半溼潤半乾旱氣候,雨季多集中在6—9月,具有冬寒長,夏暑短,雨雪稀少,氣候乾燥,風大沙多,南寒北暖等特點。由於寧夏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所以夏季基本沒有酷暑;1月平均氣溫在零下8℃以下,極端低溫在零下22℃以下。寧夏氣候的最顯著特徵是:氣溫日差大,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大部分地區晝夜溫差一般可達12—15℃。[7] 全年平均氣溫在5-9℃之間,引黃灌區和固原地區分別為全區高溫區和低溫區。

寧夏降水量南多北少,大都集中在夏季。乾旱山區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引黃灌區年平均157毫米。1995年引黃灌區年降水量203.7毫米,乾旱山區年降水量317.8毫米。西海固位於寧夏南部,是黃土丘陵區的西吉、海原、固原、彭陽、同心等七個國家級貧困縣的統稱。這裡長年乾旱,年降雨量在300毫米左右,蒸發量卻在1000毫米以上,且多發各種自然災害。

我們相愛,但是我好怕失去她,太愛她了,我的愛人!!!我必須努力打球,娶她做老婆!!!

女人是需要男人來陪的。

別相信距離也是一種美,那只是功些人自我安慰的謊言。

別擔心,祝你們終成眷屬!

寧夏的氣候有哪些特點?

寧夏地居內陸,遠離海洋,位於中國季風的西緣,冬季受蒙古高壓控制,正當冷空氣南下之要衝,夏冬處在東南季風西行末梢,形成較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大陸度為52~68),具有冬寒長、夏熱短、春暖快、秋涼早;乾旱少雨、日照充足、蒸發強烈、風大沙多;南涼北暖、南溼北乾和氣象災害較多等優點。

以麻黃山北緣—青龍羅山南麓—李旺—關橋—幹鹽池一線為界,氣候資源南北差異明顯。

該線以北的寧夏中、北部地區,光能豐富,熱量適中,降水稀少,為溫帶乾旱區,無灌溉便無農業。主要氣候資源指標為:年太陽輻射總量5711~6096兆焦耳/平方米,年日照時數3000小時左右,年平均氣溫8~9℃,〉0℃積溫3700℃左右,>6℃積溫3500℃左右,>10℃積溫為3200~3300℃,平均無霜期150~195天,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年乾燥度〉3。

該線以南的寧夏南部地區,降水稍多,熱量不足,為溫帶半乾旱區和半溼潤區,以旱作農業為主。主要氣候資源指標為:年太陽輻射總量一般為4932~5661兆焦耳/平方米,年日照時數2200~2700小時,年平均氣溫7~7℃,>0℃積溫2550~3100℃,>5℃積溫2540~2900℃,>10℃積溫1900~2400℃,平均無霜期127~155天,多年平均年降水量300~677毫米,年乾燥度1~3。

一、年平均氣溫

1. 寧夏年平均5~9℃之間,呈北高南低分佈。

固原市在7℃以下,賀蘭山和六盤山最低,分別為-0.8~1.0℃。同心以北至寧夏平原,年均氣溫在8~9.4℃之間,中寧、大武口分別為9.2℃和9.4℃,是年均氣溫最高的地方。

2.日平均氣溫》10℃的初日,是多數作物生長活躍的時期,同心以北地區出現在4月中旬末到4月下旬初;固原市出現在5月上中旬,南北相差約25天左右。

10℃的終日,同心以北地區在10月上旬;固原市在9月中、下旬,南北相差20天左右10℃是作物生長旺盛期,中北部平原地區持續天數在170天左右,積溫為3100~3500℃;固原市持續天數在120~150天,積溫1900~2600℃;賀蘭山、六盤山,持續天數在40天以下,積溫400~500℃。

3. 日平均氣溫,0℃初日,是土壤開始化凍,牧草萌動,春麥下種的時期。寧夏全區是由中部最先開始出現的,以同心、中寧為最早,在3月8~10日;銀川以北和鹽池、中衛一帶略遲,為3月11~14日;固原市和麻黃山等較晚,遲至3月18~25日;賀蘭山、六盤山最遲,為4月暮途窮8日和4月23日。

日平均氣溫,0℃終日,和初日相反,由南向北推遲。固原市和麻黃山等地較早,在11月4日~9日,寧夏平原地區較遲,大部分在11月中旬,其中,中衛、吳忠等地最晚,在11月18~20日。

如以日平均氣溫》0℃為農耕期,寧夏中、北部平原持續天數較長,大部分地區在250天左右,青銅峽、吳忠、中寧最長為257天。固原市持續天數較短,在230天左右。賀蘭山、六盤山最短,僅有165天和184天。

二、年降水量

寧夏降水少,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183.4~677毫米,由南向北遞減,六盤山地區600毫米以上,黃土丘陵區300~600毫米,同心、鹽池一帶200~300毫米,銀川平原和衛寧平原200毫米左右。六盤山和賀蘭山年降水分別為766毫米和430毫米,是寧夏南、北多雨中心。年降水總量中,夏季佔51%~65%,冬季佔1%~2%,秋季佔20%~28%。

各地水曲線都呈單峰型,進入6月,降水量迅速增大,9月以後,降水量急劇減少。降水......

為什麼西北地區比周邊地區降水多

西北地區有一個缺口,受地形雨影響降水比周圍多一點

寧夏地區不是溫帶大陸性氣候且降水少嗎,為什麼還說降水較為豐富200mm以上?

這是拿賀蘭山東西兩側的降水量進行比較。

寧夏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半溼潤半乾旱氣候。相對於賀蘭山西側,東側在夏季受東南氣流影響,有相對集中的降水,雖然整體降水量並不大(只有200毫米左右),但由於賀蘭山的阻擋,西側降水量更小。沒看到賀蘭山西側就是沙漠嗎?那裡的降水量比東側的銀川平原小得多。

寧夏傳統民居建築特色形成的地理原因是什麼

1.降水少-屋頂叫平坦 2.冬季寒冷-牆壁較厚 地理原因我只能想到這麼多了

相關問題答案
寧夏降水多的原因?
雅安降水多的原因?
橫斷山降水少的原因?
今年雨水多的原因?
德干高原降水少的原因?
羊水多的原因和危害?
天山降水較多的原因?
孕晚期羊水增多的原因?
李寧換標失敗的原因?
腳踝水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