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什麼洗衣服?

General 更新 2024-06-09

古代人用什麼洗衣服

古代人洗頭髮的有皁角或者豬苓。豬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豬苓里加了些香料,用後會有比較濃郁的香氣。平常人就用皁角洗頭髮。查了一下資料,發現古代人比我們想象中要衛生的多,秦漢時,已形成了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習慣。以至於官府每五天給的一天假,也被稱為“休沐”。《海錄碎事臣職 官僚》記載“漢律,五日一賜休沐,得以歸休沐出謁。”古人也用胰子,澡豆洗澡。唐朝的胰子兼有凍瘡膏的作用。高檔一點的稱為“面藥”和“口脂”,用來塗臉和嘴。宮中在冬天會發給官員。杜甫《臘日》中有“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敢情冬令勞保用品古代也有發。古人洗衣服用草木灰和皁角。洗頭用淘米水,稱這潘。如《左傳哀公十四年》,中有“合疾而遺之潘汁。”摘了一段,如下文,如果有興趣的可以看看。浴史溯源一、 先秦沐浴禮儀的形成沐浴,就是今日通常所說的洗澡,包括頭、身、手、腳的洗浴。然而古人卻分得極細,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雲:沐,濯發也。浴,灑身也。洗,灑足也。澡,灑手也。所謂“濯”、“灑”就是洗的意思。據此看來,古代的沐浴與今日的洗澡的意義並不完全吻合,而只有把許慎對“沐”、“浴”、“洗”、“澡”的解釋合起來,才是完全意義上的今日洗澡。初民們當時沐浴只有下河一洗。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逐漸養成了沐浴的生活習慣,至遲在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沐浴”的記載。沐,字形像雙手掬盆水沐髮狀,會意為沐,是洗髮之義;浴,字形像人置身於器皿中,並在人的兩邊加沙鍋內水滴,會意為浴,是洗澡的意思。而用來沐浴的器皿有青銅器鑑,《說文解字》雲:“鑑,大盆也,”盛水用作洗器,《莊子·則陽》有“靈公有妻三人,同鑑而浴”的記載。在銅鏡尚未問世時,古人常以鑑盛水照容貌,甲骨文“監”(監、鑑為古今同字)像人俯身就皿照容之形。從“盈”字字形看,像人浴身於浴器中,與“浴” 字字形相近,稍不同的地方僅是“盈”字的浴器中“見足明示裸浴”(康殷《古文字源流淺說》)。“盈” 字字形則向人們展示了先秦人用浴器沐浴的情景。到了西周時期,沐浴禮儀逐漸形成定製。由於沐浴已經深入到社會方方面面,人們對沐浴有了深層次的理解,不僅僅把沐浴單純地看做潔身淨體,潤膚養身;而視為隆重禮儀的先秦。祀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淨身,這已是個定法,表示內心潔淨虔誠,稱之戒,亦稱齋戒。齋戒之禮始於殷商,至西周已成定製,西周的戒禮十分隆重和考究,每逢重大的祭祀活動前要進行兩次齋戒,第一次在祭前十日或三日舉行叫戒,第二次在祭前三日或一日進行叫宿,均由專職官員主持一定的儀式,要求與祭者禁食葷腥,並沐浴淨身,以示對神靈的肅敬。齋戒沐浴已是西周朝廷祭祀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專職官員執掌。這在《周禮》中均有記載。沐浴與人們生活的行為規範密切聯繫在一起。《禮記·內則》載:“男女夙興,沐浴衣服,具視朔食。”居家過日子,男女要早起,沐浴更衣。作為夫婦之禮則有“不敢共湢浴”,妻子不能和丈夫共用一個浴室,所謂“外內不共井,不共湢浴”。在家庭裡還有尊老禮節,“五日則鐔湯請浴,三日具浴。其間面垢,鐔tan潘請繢hui;足垢,鐔湯請洗”。禮節規定,晚輩要五天燒一次溫水為父母洗一次澡,每三天燒一次溫水為父母洗一次頭。這期間父母臉上如果髒了,要燒淘米水為父母洗乾淨;腳髒了,則用溫水為父母洗乾淨。誕生禮儀中沐浴亦很重要,《禮記·內則》載:“世子生,則君沐浴,朝服,夫人亦如之。”又載:“公庶子生,就側室,三月之末,其母沐浴,朝服見於君。”太子出生,國君和夫人要沐浴穿朝服去朝見國君。載往來禮節中,沐浴亦是重要禮儀。《禮儀·聘禮》載:“管人為客,三日具浴,五日......

古人到底用什麼洗衣服

古人洗衣服用草木灰和皁角。洗頭用淘米水,稱這潘。如《左傳哀公十四年》,中有“合疾而遺之潘汁。”

皂莢(學名:Gleditsia sinensis Lam.),又名皂莢樹、皁角等,屬薔薇目,豆科落葉喬木或小喬木,葉為一回羽狀複葉,長10~18(26)cm;小葉柄長1~2(5)mm,被短柔毛。花雜性,黃白色,種子多顆,長圓形或橢圓形,長11~13mm,寬8~9mm,花期3~5月;果期5~12月

皂莢果是醫藥食品、保健品、化妝品及洗滌用品的天然原料。此外,皂莢種子可消積化食開胃,並含有瓜爾豆膠;皂莢刺(皁針)內含黃酮甙、酚類,氨基酸,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現在人們用洗衣粉洗衣服那古代人用什麼洗衣服呢?

古代洗衣服是用木棒反覆敲打衣服(影視作品中應該見過),現在很多偏遠貧困地區仍然這樣洗衣服的。 後來發現了一種叫皁葉的植物,揉碎後可以當肥皂用。 古代人洗頭髮的有皁角或者豬苓。豬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豬苓里加了些香料,用後會有比較濃郁的香氣。平常人就用皁角洗頭髮。 查了一下資料,發現古代人比我們想象中要衛生的多,秦漢時,已形成了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習慣。以至於官府每五天給的一天假,也被稱為“休沐”。《海錄碎事 臣職 官僚》記載“漢律,五日一賜休沐,得以歸休沐出謁。” 古人也用胰子,澡豆洗澡。唐朝的胰子兼有凍瘡膏的作用。高檔一點的稱為“面藥”和“口脂”,用來塗臉和嘴。宮中在冬天會發給官員。杜甫《臘日》中有“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敢情冬令勞保用品古代也有發。 古人洗衣服用草木灰和皁角。洗頭用淘米水,稱這潘。如《左傳 哀公十四年》,中有“合疾而遺之潘汁。”

古代人怎麼洗衣服

據《禮傳·內則》記載:“冠帶垢,和灰清漱;衣裳垢,和灰清澣。”灰指的是草木灰,因為含有碳酸鉀,能去掉衣服上的汙垢。據《考工記》記載:“練帛,以欄為灰,渥淳其帛,實諸澤器,搖之蜃。”所謂蜃,指的是貝殼灰,含有氫氧化鈣,與草木灰混在一起,能生成氫氧化鉀,用它浸在水中來洗絲織品時,與絲織品表面附著的油脂產生化學作用生成“鉀肥皂”,能把絲織品洗得乾淨亮麗。

到了魏晉,古人開始用皁角和澡豆來洗衣物。皁角是豆皁菜樹所結的果實。皁角在水中能生成泡沫,有去汙的性能。

據唐代孫思邈所著《千金要方》說,把豬胰腺上的汙血洗淨,撕除上面的脂肪肝磨成糊狀,加入黃豆粉和香料,攪拌均勻後,通風處風乾後就成了能洗去衣物汙垢的“澡豆”。

這種特製出來的澡豆,含有消化酶和卵磷脂幾種成份,增加了去汙去垢的能力。後來,古人又在澡豆的製作過程中,加入了砂糖,用純鹼替代了黃豆粉,壓制成球狀和塊狀,成了小胰子。”古人用來洗衣物的皁角和澡豆中所含有的一些材料,在今天的洗衣粉裡依然能夠找到。

古代人洗衣服用的那棒子叫什麼?

不說古代,現在在農村有許多地方仍然有人用的呀。

這是老式的方法,就好像洗衣機用攪的方法一樣。用棒子打的衣服,是靠棒子打衣服時的力量,用水把汙垢帶出來。腳踩的就和洗衣機攪的理論一樣了。洗衣機是靠攪的時候,滾筒壁摩擦衣服,和衣服摩擦衣服,而把汙垢帶出來。腳踩的就是用踩的力量摩擦衣服,汙垢和水一起從衣料上擠下去.

以下資料供參考:

洗衣三部曲

小時候-洗尿布

印象當中的洗衣服是從9歲那年給妹妹洗尿布開始的。小時候的妹妹是個很漂亮很漂亮的小姑娘,皮膚特別好,全身上下粉嘟嘟的,粉嘟嘟的臉,粉嘟嘟的胳膊,粉嘟嘟的腳丫子。而且特別乖,很少像普通的小嬰兒那樣哇啦哇啦地哭,經常安安靜靜地軲轆這個大眼睛,東看西看的,要麼就乖乖的睡覺。

雖然妹妹又漂亮又可愛,但是給她洗尿布一點都不可愛了,具體的過程就不描述了。反正每次洗完之後,我就拼命地洗手,直到把手都搓紅了。

少年時代-小河邊洗衣服

稍微大一點之後,也就是三四年級的時候吧,開始洗自己的衣服了。那個時候跟爺爺奶奶住在河邊的村子裡,那條河有一個非常美麗的名字“白馬河”,河面上是用方方正正的大石頭砌的簡單石橋,通常的時候,石橋距離水面都比較近,做在石橋上,腳就可以耷到水裡玩兒水。衣服用洗衣粉泡過之後,打上肥皂,然後在石橋上搓,在粗糙的石頭上搓過之後,什麼衣服都乾淨了,然後將衣服在水裡面擺一下,眼看著肥皂泡泡被沖走了,只需幾下子衣服就乾淨了。如果是被罩這種大衣服的話,就要拿個洗衣棍敲,或者用腳踩踩,抓著被罩的一邊,像撒網一樣拋到水裡,河水瞬時間就把被罩衝開展平了,鮮豔的被罩如一面旗幟在河水裡面搖曳。

傳說中西施是浣紗女,如果是純淨無比的娟或紗,在水中如美女舞蹈般搖曳多姿,更是動人吧。我時常想震撼范蠡的不僅僅是美若天仙的西施,還有這些搖曳的紗吧。

遇上水流湍急的話,衣服經常會一不小心就被河水沖走了。這個時候在河裡抓魚的哥哥就會一個猛子扎到水裡,過一會就會像一條大魚一樣,手舉著衣服得意地游回來。

那個時候長長的石橋上會有一排洗衣服的小姑娘,大家嘰嘰喳喳地討盯著各種各樣的話題:誰家娶了新媳婦,誰家有了小寶寶,誰家的孩子考上大學了,或者有姐妹幾個人聚在一起一邊洗衣服一邊說悄悄話,那個時候洗衣服真是充滿了樂趣啊。

洗完衣服之後,沿著長長的河堤,一群小姑娘嘰嘰喳喳往回走。路上經常會遇到在大柳樹下竹蓆上悠哉悠哉乘涼的爺爺,然後我就躺在竹蓆上不肯起來,纏著爺爺給我買冰棍,每每爺爺都經不住我纏,呵呵,吃著冰涼的冰棍躺在清涼的竹蓆上,盯著大柳樹上的知了,那是一個愜意啊。

長大後-乾洗、機洗就不願意手洗

對於現在的我洗衣服衣服已經是一種純粹的勞動了,偷懶地拿去幹洗,或是扔給洗衣機,就是不喜歡彎腰駝背的洗衣服。

古代的人洗衣服用什麼洗。

古代人洗衣服主要是用“油茶餅”,是一種生長在山上叫“油茶樹”的果實,閩南是“寒露”時採摘的,晒乾後炸油,是南方古代人主要的食用油,炸油剩下的“茶箍”可以用來洗衣服。一些山區農村現在還有人在應用。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溪水裡用棒槌使勁砸

也有用皁角的,但因為皁角的產量小,所以就成為富貴人家的奢侈品,而且也多是用來洗手.

後來,有人發現用燒過的動物骨灰洗衣服很乾淨,慢慢就產生了最初的肥皂--動物油脂加草木灰(印度人是在恆河邊發現這個道理的,因為恆河邊經常把屍體火化後,將骨灰撒到恆河裡.中國古代是不提倡火葬的,所以不可能通過這種方式知道這個道理)

順便說一下,我國在清朝末年之前,是沒有鹼面的.

通常用植物的某部分,例如皁樹的果實,叫皁角,磨成粉備用.洗衣時,將皁角粉用工水化開泡衣,搓洗捶打.

皁角,如扁豆,豆子及穰,搗爛之後皆能做去汙劑。另外有石鹼,也有更強的去汙作用。

洗衣粉是一種鹼性的合成洗滌劑,而肥皂是由天然原料脂及再加上鹼製成的,肥皂使用後排放出去時,很快就可由微生物分解,相對來說,肥皂對環境和人體的影響是輕微的。

液體衣物洗滌劑溶解速度快,可使洗滌劑更充分地發揮作用,產品的鹼性相對洗衣粉來說比較低,性能比較溫和,不會傷及織物。同時,液體衣服洗滌劑的洗滌效果要比洗衣粉更好。

與肥皂相比,洗衣粉在使用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廢水,特別是含磷洗衣粉的使用。又增添了一系列的環境汙染。含磷洗衣粉中的磷酸鹽能刺激水中的藻類大量繁殖,水藻在死亡時會因其自身的有機物質使水生態系統負荷過重,造成水體富營養化等問題,形成“死亡帶”。因此,建議大家都應該多用肥皂,少用或不用含磷洗衣粉。

很多人都有錯覺,以為洗衣粉用得越多衣物洗得越乾淨,其實洗衣粉用得過量,反而會積聚在衣物及洗衣機內,使衣物漂洗不淨。

沾了洗衣粉後手上會有一種滑膩膩的感覺,使勁用水沖洗也很難去掉,而且皮膚接觸到濃度高的洗衣粉溶液還會有瘙癢感和燒灼感。我看過一份資料,說是沾在皮膚上的洗滌劑大約有0.5%會滲入血液,皮膚上若有傷口則滲透力提高10倍以上。進入人體內的化學洗滌劑毒素可使血液中鈣離子濃度下降,血液酸化,令人容易疲倦。由於這種汙染的危害在短時間內不是很明顯,往往會被人忽視。但是,微量汙染持續進入體內,積少成多可以造成嚴重的後果,導致人體的各種病變。看來在洗衣服時人的手最好不要直接和洗衣粉接觸,戴一雙橡膠手套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洗衣粉往往很難祛除衣服上的汗斑、奶漬和血跡,因此一種叫做領潔淨的產品應運而生,在洗衣服前把它塗在衣領、袖口上,就能輕易去除這些汙漬。其實只要你買一種“加酶洗衣粉”,就能省去這道工序。加酶洗衣粉中有一種叫做鹼性蛋白酶的生物催化劑,它能消化頑固的蛋白質汙垢,所以洗淨效果特別好。不過,鹼性蛋白酶需要適宜的溫度才能大顯身手,它在50攝氏度時最活躍,而到七八十攝氏度就失效了,因此,在加酶洗衣粉的說明書上都特別註明了“切忌用沸水衝溶”

信息來源於-------------古代的人是如何洗衣服的(yz20062054 發表於 2007-11-10 22:03:00)

古代的水洗是用來做什麼的

水硯亦作“ 水研 ”。指貯水的硯。 晉 王羲之 《題衛夫人<筆陣圖>後》:“夫紙者陣也,筆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硯者城池也。” 晉 王羲之 《筆勢論·創臨章》:“夫紙者陣也,筆者刀矟也,墨者兵甲也,水研者城池也。”

古代的人洗衣服用什麼去汙

在水裡面棒子敲打。

古代洗衣服有什麼叫法麼?

有......浣衣

古代人用什麼洗衣服,洗頭,洗澡?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在溪水裡用棒槌使勁砸

也有用皁角的,但因為皁角的產量小,所以就成為富貴人家的奢侈品,而且也多是用來洗手.

相關問題答案
古人用什麼洗衣服?
古代人用什麼洗衣服?
用什麼洗衣服最香?
洗衣店都用什麼洗衣服?
用什麼洗衣服不褪色?
用什麼洗衣服能使衣服有香味? ?
古代人用什麼洗頭 ?
嬰幼兒用什麼洗衣液好?
古代用什麼洗澡?
古人用什麼擦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