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05-23

上善若水 是什麼意思?

出自於老子《道德經》上篇《道經》的第八章。

原文:

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章旨:

本章承上一章歌頌“聖人”謙退不爭的品格。具體用水性來比喻上德有道者,即“聖人”的人格。水具有柔和的特點,甘願處在卑下的地方,能滋潤萬物而不與相急,如終如一地永遠付出……老子認為最完美的人格就應具有水的特性,通過對水的描繪來達到對“道”的歌頌。

註釋:

上善:指上善這人之人。上,上等,崇高。善,指善良有美德的人。善作名詞。

水善:善,善於、長於的意思,善在此作副詞。

所惡:所厭惡的地方。

幾:接近,差不多。

地:用作動詞性謂語,這裡的具體意義是選取擇低下的地方。

淵:深。這裡形容內心深沉虛靜的狀態。

予:推予、給與。

正:通“政”。

尤:怨恨、歸咎。

譯文:

崇高的善人(聖人)就好像水。水具有種種美德,它滋潤萬特有利於它們生成,而又不和萬物相爭保持平靜,處在人人都厭惡的低下廠方,所以水性接近於“道”理。善於居處如水一樣順乎自然、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如水一樣靜默深遠、善於保持沉靜,待人如水一樣潤澤萬物、善於效法上天,說話如水一樣堵止開流、善於遵守信用,從政如水一樣淨化汙穢、善於理政治國,處事如水一樣隨物成形、善於發揮才能,行動如水一樣涸溢隨時、善於隨順天時。因為他具備七善而成為上善,與萬物無爭,所以沒有怨咎。

-------------------------------------------------

這個星期每天中午12:45分,中央電視臺十套都在講《道德經》,有空看看,還有兩集!

上善若水的解釋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詞 目:上善若水

發 音:shàng shàn ruò shuǐ

解 釋:   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上善:至善,最完美;

水:這裡喻指與世無爭的聖人。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就和聖人差不多了。

若水:古水名。即今雅礱江。其與金沙江合流後的一段,古時亦稱若水。[1]

通俗一說: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出 處: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是什麼意思?

簡潔篇:

上善若水:"上善"也就是極高的道德。這種道德像水一樣無形,但又無處不在。

厚功載物:大地袒露的氣勢和順厚實,君子要像此一樣增厚美德,容載萬物。

上善若水是啥意思

具體解釋:

“上善若水” 這四個字,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它的字面含義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樣安於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樣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樣相親,言語要像水那樣真誠,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為要想水那樣待機而動。正因為他像水那樣與萬物無爭,所以才沒有煩惱。說到這其中所涵蓋的思想意義,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釋了。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之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象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

不見其形的東西,可以進入到沒有縫隙的東西中去,由此我們知道了“不言”的教導,“無為”的好處。

老子還說:“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

“道”是產生天地萬物的總根源,是先於具體事物而存在的東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規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認知與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於“道”的,“道”無處不在,因此,水無所不利。它避高趨下,因此不會受到任何阻礙。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養萬物,洗滌汙淖。它處於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靜,但卻深不可測。它源源不斷的流淌,去造福於萬物卻不求回報。這樣的德行,乃至仁至善……

上善若水 什麼意思

我曾寫得一篇文章,看可不可以?

八、水性近道

《道德經》第八章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老子倡道,但道究竟是什麼?老子給了一個不是答案的答案——“不可道”。但本章,老子開始有些具象的回答了。他說,水最接近於道。為什麼這麼說呢?老子認為,水具有以下特性:滋養萬物而不與其爭利——“善利萬物而不爭”;別人不願意去的汙坑雜地,他能呆——“處眾人之所惡”。

人要從水身上學些東西。要善於甘居下境,“居善地”;不慕枝頭繁華,能為身心歸宿寧赴深淵,“心善淵”;不分高低貴賤,惠施萬物,眾生皆等,“與善人”;無論是去潤物還是赴淵,不能停留在口頭上,要投諸於行動,“言善信”;立身處世要公平持正,不偏不倚,“正善治”;融合調劑,能攻堅克強,“事善能”;把握機會,動則隨波逐流,靜則深沉緘止,“動善時”。

以上美德,人要有其一種,也可垂範千古了。孫叔敖、張良自求貧地之封,“居善地”;文天祥不貪相位,為求光明大道捨身赴難,“心善淵”;孔子授徒不分高賤蠻頑,有教無類,達之四方,可謂“心善仁”;尾生抱柱逆潮,守信而亡,可謂“言善信”;歐陽修為政敵,秉正直言,不惜屢冒龍顏,可謂“正善治”;虞丘子拒位讓賢,使楚為一時之霸,可謂“事善能”;馮道相五國,侍六帝,得善而終,可謂“動善時”。

更為了不起的是最後一句,“夫唯不爭,故無尤”。縱觀中國歷史,不爭豈止是無尤,很多時候“不爭”反而實現了“大爭”。漢文帝之母薄氏不被劉邦寵幸,她也不爭寵,因此躲過了呂氏滅劉的迫害,劉恆也終得帝位,創一世偉業,開創了“文景之治”的先河。

唐高宗李治,太宗皇帝的第九個兒子,根據皇長子繼承製,皇位遠沒他的事。太宗將太子之位傳給了長子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為爭太子位,二人鬥得不可開交。此時的李治卻置身下位,冷眼旁觀。李泰怕李治來攪局,便前去警告李治。李治藉此機會故意裝出一副受驚嚇的樣子,整日表現得魂不守舍,在太宗的苦苦追問之下,李治便將李泰之舉託了出來,最終,太宗廢太子、黜魏王,小九子李治終得大統。這便是水的道性,“夫唯不爭,故無尤”,甚至實現不爭而爭。

所以,老子感悟水,讚歎水,說“上善若水”。

其實儒家也講水。王肅的《孔子家語》中記載: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曰:“君子所見大水,必觀焉何也?”孔子對曰:“以其不息,且遍與諸生而不為也,夫水似乎德(因為它川流不息而且周遍,使生命生生不息卻不以為自己有什麼恩德,像是有很高的‘德性’);其流也卑下倨邑,必修其理似,義(不管它流向低處還是流向屈折,姿勢低下,但一定按自己的水道去走,這就像是‘義’);浩浩乎無屈盡之期,此似道(水勢盛大,永沒有窮竭,又像是‘道’);流行赴百仞之嵠而不懼,此似勇(它奔流直瀉,到很深的溪谷也毫無懼色,這如同是‘勇’);至量必平之,此似法(它能作為衡量地平面的標準,公平公正,又像是‘法’);盛而不求概,此似正(水盛滿後,不需用什麼去刮平,自然平正、端正,這像是‘正’);綽約微達,此似察(柔美而略呈透明,可流入到細微的地方,這又有些像‘明察’);發源必東,此似志(不論從哪裡發源,它一定是向東流去,不變其志,這又如它的‘志向操守’);以出以入,萬物就以化潔,此似善化也(它流出流入,一切東西因此變得潔淨,像是它善於教化和感化).水之德有若此,是故君子見,必觀焉(水的德性有這麼好,所以君子見到水一定要前去觀賞啊!).”

在孔老夫子的眼中,水有“德、義、道、勇、法、正、......

上善若水順勢而為 是什麼意思 20分

“上善若水”意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上善若水順勢而為”這句話可以理解為:水有滋養萬物的德行,它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發生矛盾、衝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做事要順應潮流,不要逆勢而行。

希望可以幫到你

相關問題答案
上善若水意思?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什麼?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是什麼意思? ?
上善若水 是什麼意思? ?
上善若水後面是什麼?
上善若水出自哪部作品?
上善若水近義詞?
上善若水下一句是?
上善若水下句是什麼?
知善若水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