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什麼時候是首都?

General 更新 2024-06-08

洛陽是哪些朝代的都城

洛陽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旅遊城市,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先後有東周、西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後梁、後唐、後晉共11個王朝在此建都或陪都近900年,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較長的城市之一。洛陽在明清時期為河南府治,民國時期設有專員公署,1948年置洛陽市,但為縣級市屬洛陽地區管轄,1956年升為地級市(省轄市)。

洛陽建都年表 朝代 名稱 都城位置 所居帝王 建都時間

夏* 斟鄩 偃師二里頭 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 前2070年—前1600年

商 西亳 偃師屍鄉溝 商湯、外丙、仲壬、太甲等 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 洛邑、成周 瀍河兩岸 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等 前1046年—前771年

東周 洛邑 王城(澗河兩岸) 平王至赧王,共25王 前771年—前256年

西漢 雒陽 漢魏故城 高祖 前202年—前199年

東漢 雒陽 漢魏故城 光武帝至獻帝,共12帝 25年—190年

曹魏 洛陽 漢魏故城 文帝至元帝,共5帝 221年—265年

西晉 洛陽 漢魏故城 武帝至愍帝,共4帝 265年—313年

北魏 洛陽 漢魏故城 孝文帝至孝武帝 共七帝 493年—534年

隋 東都、東京 隋唐故城 煬帝、恭帝 606年—618年

唐 洛陽宮

東都

神都-武則天

東京

隋唐故城 高宗、武后、中宗、玄宗、昭宗、哀宗 六帝 657年—908年(其間都洛40餘年)

後梁 西都 隋唐故城 太祖、郢帝、末帝 909年—913年

後唐 東都 隋唐故城 莊宗、明宗、閔帝、末帝 923年—936年

後晉 西京 隋唐故城 高祖 936年—938年(約2年)

民國 洛陽 今洛陽市 1932年

洛陽是哪個朝代哪個皇帝的都城?

歷史上先後有九個朝代在洛陽定都,所以洛陽有“九朝古都”之稱。   早在公元前770年,洛陽就已是東周王朝的國都。當時由於舊都鎬京殘破不堪,加之犬戎內遷,危及鎬京安全,周平王決定東遷洛邑,東周成為在洛陽正式建都的第一個王朝。  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再次定都洛陽。在經歷了幾百年的塵封之後,洛陽重新大放異彩。當時的洛陽經濟繁榮、文化發達。  東漢末年,董卓在洛陽縱火焚燒皇宮,使一代繁華都城盡成廢墟。公元220年,曹丕代漢,建立魏國,定都洛陽。以後,西晉和北魏也相恭在洛陽建都。公元604年,隋煬帝楊廣弒父自立,遷都洛陽,在洛陽故城西18裡大興土木,又開鑿了南北大運河,使洛陽成為全國水陸交通的樞紐。  公元690年,武則天改唐為周,把洛陽定為周都。其後共有6個皇帝移都洛陽,這段時期是洛陽曆史上的鼎盛時期,宮殿建築宏偉壯麗,城內的大型官倉承擔著為京都儲存或轉運糧食的重任,手工業技藝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著名的唐三彩陶器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五代時,後梁、後唐等朝代也在洛陽建都。

洛陽第一次成為都城是什麼時候?

洛陽位於黃河中游南岸的易洛河盆地。古代洛陽北依邙山,南對伊闕,伊、洛、瀍、澗四條河流蜿蜒其間,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宋李格非說:“洛陽處天下之中,挾崤澠之嚴阻,當秦隴之襟喉,而趙魏之走集,蓋四方必爭之地也。”清人顧祖禹也認為洛陽“河山拱戴,形勝甲於天下。”因而洛陽成為帝王建都的首選之地,“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為王者之裡。”

洛陽作為都城的最早城址是河南偃師二里頭夏都遺址。歷史文獻記載為夏王太康的斟鄩城。《史記》卷四《周本紀》載:“自洛汭,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古本《竹書紀年》日:“太康居斟鄩,翌亦居之,桀又居之。”《史記·夏本紀》的記載更為詳細:“夏桀之居,左河濟,右太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這表明夏都斟鄩在伊河和洛河交匯處。195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發現二里頭夏文化遺址,經考古發掘與研究,確認二里頭遺址是一處夏代大型古都遺址。專家認為二里頭遺址一至三期為夏代中晚期都邑—斟鄩。斟鄩城位於偃師西南翟鎮鄉二里頭村南,北臨古洛河,南去伊水5公里,往東不到10公里是伊洛二水交匯處。從夏都斟鄩所處的地理形勢上看,遺址剛好位於洛河二級階地上,符合古代選擇城址“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的原則,地勢平坦便於耕種,又臨近伊、洛二水,水源豐富,且有水利舟楫之便,是一個理想的王都所在地。

歷代統治者都把山川作為國運的象徵,有利的山川形勝,充足的城市供水是選擇都址的必備因素。河洛地區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夏商故都居伊洛兩河匯流處不遠,地勢較低,山川形勝稍遜周都,且易被洪水之患。而周都山川形勝優越,又居洛北高地,既保證了充足的城市用水又可免於水患。

漢魏等朝之所以擇洛陽建都,同這裡地理條件優越有關係。首先,軍事形勝重要,環山面水,東有虎牢、成皋之險,西接函谷崤澠要隘,北臨邙山屏障,南對天然伊闕,東漢又置函谷、伊闕、廣城、大谷、轘轅、旅門、孟津、小平津八關。其次,水陸交通便利。這裡西接秦隴,北通幽藍,南達江淮,東至齊魯。東漢時,洛陽已成絲繃之路的起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正是由於這一點,他說:“朕以恆、代無漕運之路,故京邑民貧,今移都洛伊,通運四方”。最後,邙山洛河之間平原廣闊,適於東漢經濟繁榮、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規模擴大的需要。東漢建都時,對地理條件的利用,堪稱洛陽古都建設的創舉。公元39年,河南尹發動人民沿鄺山腳下鑿渠,西引谷水人注京城稱為陽渠,解決了城市的防禦及供排水問題。光武帝又派王景等人治理汴河,這樣洛陽的漕運便與鴻溝水系連接起來,江淮地區的糧食可以輸送到京都,保證了都城的供糧問題。

隋唐洛陽城交通較漢魏故址更為便利。從城內交通看,陸路“都內縱橫各十街”;水路河渠如網,處處通漕,整個漕運系統以洛水為中樞,南北兩翼遍佈河渠:北岸有漕渠、瀍水、洩城渠,南岸有通濟渠、運渠、分渠,還南引兩條伊水與運渠相通。從都城與外界交通看:陸上,城址西移後,控制了伊洛瀍澗四河的谷口,都城成為洛陽平原陸路交通的樞紐;水上,洛陽城跨河而建,為伊洛瀍澗四河縱橫交錯的中心,同時隋煬帝開鑿南北大運河,在所開四段運河中,除邗溝與江南河的銜接點在京口以外,其它三段的中心銜接點都在洛口,洛陽成為全國水運中心,“北通琢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同時,都城置身於伊洛河盆地的廣大地城,使洛陽得以成為世界大都市之一。同時新址控制了伊洛瀍澗四水,使城市供水更為豐沛,可以更好解決規模龐大人口眾多的都城的供水問題。

洛陽是那個朝代的首都

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先後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等十三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擁有1500多年建都史,"普天之下無二置,四海之內無並雄"。

先後100多個帝王在這裡指點江山,因此有“千年帝都”之稱,與西安、南京、北京並列為中國四大古都。

洛陽時間和北京時間到底相差多少?

洛陽時間和北京時間不相差

洛陽為什麼沒有作為首都??

在網上看到這篇文章,和你分享一下:

河洛文化,華夏之根文化。河洛地區,華夏人文之根。洛陽,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城市,我想,世人未必真懂的她。

洛陽是走不出歷史的。相比於西安,洛陽已經被嚴重弱化。

洛陽,現在在常人眼裡似乎比不上西安,但我覺得洛陽位於西安之上。眾所周知,中原地區是中國之根,洛陽位於中原的核心,自然孕育了華夏文化,華夏文明的第一道曙光也是從這裡向外散播出去。

夏商先朝,洛陽已為帝都。經過考證,夏朝王都在洛陽,商自然也在洛陽,要知道夏商是中國最早的。我們不能因為它早就把這段歷史弱化,甚至忽視。這個時期,西周乃中原地區的一個諸侯,洛陽才是中國先人活動的核心區域。在西周以前,洛陽更是有著一千多年的中國核心地位。可如今,我們總把它忽視,或者弱化。

周漢,洛陽西安各有榮光,在這個時期,洛陽更具關鍵。東周比西周,似乎中央集權不夠,但不要忘了,正是諸侯的強起,才激了春秋戰國,有了向奴隸制的訣別,有了華夏文化史上的最燦爛時刻。東漢比西漢,同樣如此,正是一個闇弱的東漢及以後的魏晉南北朝,才造就魏晉風流,華夏文化上第二個解放大時代。可這個風流時代,卻是被人容易遺忘的。

隋雖短暫,卻不疏洛。龍門之天闕,讓隋煬帝驚歎一片天然帝王地望,就在古洛建都,浩浩揚揚。

唐,洛陽雖居東都之顯,卻有西安陰影,終沒能在則天女皇之後建立一個“東唐”。這一仗敗的可惜,令人叫屈。唐的威儀,遠播海外,臣服四方,巍巍於八方,也就從此讓西安赫赫於世界。想及現在,今日中國,自然願意向外推出一個威儀的大唐,西安自然也名垂四海,聲顯於世。

五代繁亂,洛陽也沒有湮沒,做了三朝,雖短暫無威,卻也留名青史,此時洛陽勝於西安。

宋,洛陽地位是高於西安、略低於開封的。宋太祖趙匡胤終於沒能實現自己遷都故鄉洛陽的夢想,慘死在其弟之手。

兩宋以降,西安洛陽俱往矣,攜手墮入凡塵。西安洛陽,榮辱相伴,可為兄弟。西安,雖無帝都之赫,卻也安守一片故土;洛陽,空有千年之榮,卻幾被湮滅,為人不知。

洛陽,我的古都,心痛如此,何以言志。

洛陽和長安分別是哪個朝代的首都?

關於西安建都朝代數,已先後出現十朝說、十一朝說、十二朝說、十三朝說,直至二十一朝說等12種之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幾說:

(一)十朝說

西周(前1134一前771 )

秦(前221 前207 )

西漢(前204 —24)

前趙(318 —329 )

前秦(351 —383 )

後秦(384 —417 )

西魏(535 —556 )

北周(557 —581 )

隋(581 —617 )

唐(618 —907 )

前後歷時共1062年。

(二)十四朝說

即在前述十朝外,增加了新、東漢(獻帝)、西晉(愍帝)、周(武周)等4 個朝代。

(三)十三朝說

認為在西安建都的朝代是:西周、秦、西漢、新、東漢獻帝、西晉愍帝、前趙、前秦 、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個王朝

(四)十七朝說

1.鎬:憨周都,268 年;

2.咸陽:秦都,145 年;

3.長安:西漢都,208 年;

4.長安:新莽都,15年;

5.長安:漢(劉玄)更始都,3 年;

6.長安:赤眉都,2 年;

7.長安:東漢獻帝都,6 年;

8.長安:晉惠帝愍帝都,7 年;

9.長安:前趙都,10年;

10長安:前秦都,35年;

11. 常安:後秦都,32年;

12長安:西魏都,23年;

13. 長安:北周都,25年;

14長安:隋都,26年;

15. 長安:唐都,266 年;

16長安:齊(黃巢)都,4 年;

17長安:大順(李白成)都,2 年。

上列17朝建都歷時為1077年。

(四)十六朝說

西安地區在歷史上曾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隋、唐等六個統一王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五個分裂時期的政權,東漢獻帝與西晉愍帝等二個末代皇帝以及漢更始帝劉玄、赤眉帝劉盆子、大齊皇帝黃巢等三個農民起義政權建都,即合計有十六個王朝與政權在西安建都。因此可稱西安是“十六朝古都”。

補充一句,目前十三朝說是公認的

洛陽

夏、商、西周、東周、東漢、三國時期魏、西晉、北魏(493年才自大同遷都至此)、隋、唐、後梁、後晉、後唐均以洛陽作國都(見解釋)。 解釋:洛陽曆史上的情況比較複雜,容易引起誤解。 1。夏、商、周、漢、魏諸朝都有多次遷都的歷史,這些朝代的都城從歷史縱向上看可能不只一個,洛陽是其中的一個。例如商就先後多次遷都,所以安陽、鄭州、洛陽都自稱是商的都城。 2。還有的朝代其首都不只一個。出於戰略上和經濟上的需要,一些巨大王朝會設立陪都,例如唐,舉世公認其首都為長安,洛陽之所以稱為其都,是因為唐代統治者定洛陽為其行宮和巡幸之地,故有“東都洛陽”之稱。雖然在影響和地位上不能和長安相提並論,但畢竟有別於一般的地方行政單位,所以一般上還是應該認為是都城。

洛陽曾經是那幾個國家的都城

洛陽僅是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含武周)以及五代的後梁、後唐九個朝代的都城但一般做為陪都多:曾為八個王朝或政權的陪都,分別是:西周、新莽、後趙、北周、後漢、後周、北宋和金。

相關問題答案
洛陽什麼時候是首都?
洛霞什麼時候出?
二手房什麼時候交首付?
學車什麼時候是淡季?
太陽什麼時候休眠?
去雲南旅遊什麼時候是淡季?
什麼時候是植樹節翻譯?
等到什麼時候是什麼歌?
二手車什麼時候是旺季?
什麼時候是葡萄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