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意象的基本結構?

General 更新 2024-05-28

中國美學認為什麼是審美意象的基本結構

情景交融是審美意象的基本結構。

情與景的統一,乃是審美意象的最基本的結構,審美意象是情景交融契合的產物,在審美意象這一完整的結構系統裡,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與景兩者是不可分割的。

為什麼說審美意象只存在於審美活動中

當人在生產勞動中形成的審美形式感逐漸走向成熟,並與人改造世界的本質力量相統一時,便標誌著審美意識成為人類精神世界中的一種重要形式.這時,審美活動得以從人類其他活動中分離出來,開始以其獨立形式審視和指導人的生活與生產勞動.

一、審美活動及其特徵

審美活動作為人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在感性與理性的統一中,按照“美的規律”來把握現實的一種自由的創造性實踐.

概括地說,審美活動的特徵主要表現為:

第一,審美活動以一種審美(藝術)的眼光看待人類的生活與生產勞動.這裡面又包括了兩層意思:一是在生活與生產勞動過程中,人能夠按照“美的規律”來創造.在這一創造過程中,人克服了完全受制於外部自然的被動性,真正實現了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例如,動物(像蜜蜂、螞蟻、海狸等)為自己構築巢穴或居所,僅僅是其本能的一種活動,它們世世代代都是一個樣子;而人卻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對象的特點、規律,為自己建造各式各樣功能不同、風格迥異的房子,四合院、別墅、宮殿、摩天大樓,或圓,或方,或木結構,或鋼筋水泥……其中更可以充分地體現出建造者的趣味和標準,凝聚人的感情.二是人類生活與生產勞動的靜態成果,以其美的外在形式、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相統一的內容,感性地顯現了人的自由自覺的本質,從而使人能夠以愉快的心情對這一成果進行審美觀照.

第二,由於審美活動已經從物質的生產勞動中獨立出來,它所體現的審美價值不是隱藏在實用價值背後,而是已經在人類生活和勞動生產及其成果中佔據了主導地位,因此,這時的審美價值將以特殊的形式成為衡量一切生活與生產勞動合理與否的重要尺度.

第三,在審美活動中,對生活與生產勞動過程及其結果的把握,更多是從感性形式方面進行的.換句話說,審美活動從直觀感性形式出發,始終不脫離生活與生產勞動過程及其結果的直觀表象和情感體驗形式.但由於美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所以審美活動又總是同時伴有一定的理性內容,會在理性層面上引發人們的深入思索.只是與那種一般認識活動不同,審美活動中的理性內容並不以概念為中介,即不是以概念形式出現,而是以情感、想象為中介,以形象為載體.正由於這樣,審美活動才得以保持著自由的獨立品格.

二、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

(一)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形成

在人類審美活動中,人與對象、主體與客體始終處於一種對立統一的狀態.而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形成,正體現了人類生產勞動的發展成果及其水平.

在人類從事生產勞動的早期,由於生產力的低下,認識水平的落後,人們還無法用自己的力量去認識自然、改造自然.自然界既沒有打上人的自由自覺的烙印,無法使人從中直觀自身,也還不是人類可親的生存環境並使人從中獲得審美享受,更不是作為人類生活象徵而有著審美的意義.在這種情況下,主體受著客體的壓仰;它們之間所發生,並非審美意義上的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對立統一關係.此時,人們在觀照客觀對象時,內心充滿了刺痛,決不會以審美的眼光看待它.

主體與客體真正具有審美的性質,或者說,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的真正形成,是在“自然的人化”過程中實現的,即是在人類生產勞動過程中現實地生成的.在生產勞動中,人一方面通過認識與掌握客觀世界的規律,按照自身的意志與願望對自然事物進行加工、改造,從而使原本與人相對立的客觀世界成為人化的自然,另一方面又在生產勞動過程中不斷髮展與完善著自身的意志、情感、理性和各種感覺能力,“只是由於人的本質的客觀地展開的豐富性,主體的、人的感性的豐富性,如有音樂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總之,那些能成為人的享受的感覺,即確證自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感覺,才一部分發展起來,一......

審美感知的特性

在審美心理學中把審美感覺和審美知覺合在一起,統稱為審美感知。這是審美感受的基本心理形式。感覺,按心理學的分析,是對事物個別特性的反映,如對事物的色彩、線條、聲音、質地的感官印象。它是通過感官與對象的直接接觸而獲得的。人的耳、眼、鼻、舌、身和大腦神經系統專門組成了聽、視、嗅、味、觸的感官分析器官,接受和傳達外界各種信息。當我們感到的某種色彩、聲音、線條、質地而產生愉快時,這種愉快就起於感覺。這些愉快的感覺雖然是生理上的,但卻是美感經驗的基礎和出發點。一切較高級複雜的心理現象,如知覺、想象、情感、理解等,都是在感覺的基礎上產生的。王朝聞曾指出“只有訴諸感覺的東西,才能引起強烈的感動”。外界的客觀對象,只有經過感覺,才有可能引起美感。

心理學研究表明,不同色彩的刺激引起人的生理反映是不同的。這種感覺作為生理反應,包括隨之而來的快感,還不是審美感覺。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各種社會生活內容和情感模式由於與某些生理感覺在結構上相似,就自覺不自覺地或無意識地逐漸滲入、積澱於我們的感覺之中,與之契合和滲透,使它具有某種特定的社會意義和理性含義,從而與動物的感覺完全區別開來。

知覺,按心理學分析,是對事物個別特性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體性把握,甚至還包含著對這一完整形象所具有的種種含意和情感表現的把握。

審美知覺不是知識的判斷,不是科學的歸類,而是透過事物的形式達到對它們的情感表現的把握。只有當人們看到一條條潺潺流淌的小溪時,立即感到它的歡快和生機;看到黑雲壓城的景象時,感到威脅和壓抑;看到滔滔東去的大江時,感到歲月的流逝和歷史的無情……,這些才是審美的知覺。審美知覺在表面上是迅速地和直覺地完成的,但在它的後面卻隱藏著主體的全部生活經驗,包括它的信仰、偏見、記憶、愛好,從而不可避免地有著想象、情感和理解的參與。作為審美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審美知覺與其他心理因素是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

審美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又是在社會條件的直接作用下形成的,而作為審美主體的生活經驗、文化修養及不同條件下的心境都直接影響著知覺的內容。主體只有將已有的經驗、情緒、興趣、意志的目的指向性融入對當下對象的知覺當中,才能將一般感性映象昇華為審美意象。但審美知覺不同於一般的感性知覺,它排除對對象的功利性考慮,特別注意選擇對象的形象特徵,使對象的全部感性豐富性被感官所充分接受。客觀事物豐富多彩、審美主體總要選擇對知覺格外清晰的對象。這種心理現象在兒童畫中表現最為明顯。在兒童風景畫中,太陽總是畫得又紅又大,高高地掛在天空。他們最感興趣的景物,在畫面中總是佔據著醒目、突出的位置。審美知覺與普通知覺的明顯區別是它具有鮮明的感情色彩,並伴隨著強烈的感情活動。因此,審美知覺往往是在對對象的各種屬性的選擇、對比之中進行的,並以情感體驗為中心,按照情感發展的邏輯進行的,因而它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心理活動,體現了知覺主體的能動作用。它既涉及著外在形式與在心理結構的契合,也包含著一定的理解和解釋。而審美知覺的最終目標就是創造一個豐富浩翰的外部世界與曲折深邃的內部世界融為一體的獨立的審美世界。

怎樣能讓女朋友覺得我更成熟些呢

話少點 辦事漂亮點

少說點 多做點

審美觀的審美觀照

作為一個重要的、具有普遍性意義的美學範疇,“審美觀照”這個概念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在美學理論和實踐中,都有非常廣泛的運用。但人們對這個範疇雖然常用,卻多是習焉不察,對它的內涵與淵源不甚了了。在《哲學研究》2003年1期上讀到林美茂先生的《哲人看到的是什麼----關於柏拉圖哲學中‘觀照’問題的辨析》一文,甚受啟悟。本文則擬從中國哲學和美學的角度出發,對“審美觀照”這個美學範疇作一初步的闡析。在我看來,審美觀照是人類審美活動的必要過程,是審美主客體之間發生實踐性聯繫的特殊方式。審美狀態的進入,審美活動的實現,在很大程度上都有賴於審美觀照這個階段的發生。作為審美經驗的一種,審美觀照與直覺、想象、聯想、回憶、移情等都是有密切聯繫的,但確實又不可以等同。在審美活動的實踐中,觀照與直覺等非常相近,甚至有相同的一些性質,但從理論上認識,審美觀照是不可取代的。如果有的審美經驗的要素在審美過程中,並不一定都要出現或存在,但是審美觀照卻是必不可少的。或者可以說,沒有審美觀照這個過程,就不成其為“審美”活動。在某種意義上說,審美觀照是審美活動中最為關鍵、最為本質的環節,它的存在,是審美活動與一般認識活動相區別的標誌。審美觀照,是審美主體與客體之間所發生的最為直接的聯繫。觀照是以一種視覺直觀的方式,對於具有表象形式的客體進行意向性的投射,從而生成具有審美價值的意象。觀照不能沒有視覺方式,這也意味著觀照的對象必須是表象化的客體。在這一點上,我是頗為贊同英國美學家鮑桑葵的觀點的,鮑桑葵認為只有表象化的、感性化的東西,方能成為審美對象,他說:“除掉那些可以讓我們看的東西外,什麼都對我們沒有用處,而我們甩感受或者想象的只有是那些能成為直接外表或表象的東西。這就是審美表象的基本學說。”[1][1]但同時,審美觀照又遠不止於一般的視覺觀看,又兼之以明顯的心理活動。“觀照”的本來涵義出自於中國哲學,它的所指從來都不止於一般的視覺觀看,而是意味著通過視覺觀賞把握事物的本體的、終極的意義。(這點將在下面論及。)觀照並不排除認識,在觀照過程中會包含著認識價值的產生;而如果以認識作為觀照的本質,那自然是對觀照的特質的扭曲。觀照是審美主體以充滿情韻的眼光和超越邏輯思維的智慧,來看對象物時的觀賞與晤對。這個過程,不僅是對對象的映入,而且是以特有的角度將其改造成以此一對象為原型的審美意象。它不僅是對對象為觀賞的客體,而是與對象彼此投入,形成物我兩忘的關係。主體與客體的審美關係由此形成,審美價值的生成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之中。審美觀照對於審美主客體都需要相應的條件。就客體而言,能夠成為審美觀照的對象之物,一是感性的、具象的,能夠提供給審美主體的知覺以原型或者說是整體性的材料;二是對象本身具有某種審美屬性,或雲美的潛質,在主體的意向性召喚中使其美的潛質或屬性得以呈現或雲“敞亮”;從審美主體的角度看,一是需要排除慾念,使心境空明虛靜,凝神注目於對象物;二是主體是以獨特的智慧、靈性進行直觀,沒有這個條件,也很難談到審美觀照。審美觀照是人的主客體關係的一種特殊方式,其過程是相對短暫的。長時間的與對象物凝神觀照是很難想象的。但是審美觀照卻是主體進入審美過程、審美情境的最重要的、最關鍵的階段。在進入審美觀照的同時,主體暫時隔斷了與其它事物的所有的、任何方式的聯繫,而有意或無意地投入於此一對象的凝神注目之中,從而產生審美愉悅。主體與對象在觀照中形成了物我兩忘的情境,其實,這種物我兩忘的情境,還是主體的一種感受而已。但與這種情境相伴的,恰恰是主體所產生的審美愉悅。在觀照達到極致時,就......

相關問題答案
審美意象的基本結構?
病毒體的基本結構由什麼組成,又稱 ?
開會的基本意義?
資本結構對企業的意義?
分數的基本性質和意義?
哲學的基本問題的意義?
管理的基本屬性是什麼?有何意義? ?
組織的基本含義?
決策的基本步驟是什麼?
唯美意境的四字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