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怎麼滅亡的?

General 更新 2024-06-05

元朝是怎麼滅亡的,是被誰所滅啊?

元朝中後期統治腐敗,政變頻繁,宰相擅權,民族矛盾日益加深,導致元末農民起義。被“朱元璋”所滅。朱元璋建立明朝。

元朝為什麼會迅速滅亡

元朝的敗亡,其主要原因在於其政治黑暗,衽民族岐視和政治壓迫政策。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政局不穩,皇帝大多不理國政,貪圖享受,腐化至極,經臣勾心鬥角,欺上瞞下,朝廷橫徵暴斂,經濟越來越衰,激起廣大人民的反抗。各地農民起義,指向元朝。元朝在歷史潮流面前衰亡。 元朝中期頻繁更換皇帝,僅在1307年(大德十一年)至1333年(元統元年)就更換36個皇帝,在位都很短。全由權臣擺弄下詔或頒佈詔令。皇帝成為傀儡,不能決策大事。宮廷分爭連續不斷,爾虞我詐時時出現。再加上經濟落後,廣大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中原地區農民尤其悲慘,飢寒交迫,其嚴重程度已達到再也不能忍受的地步。這樣,人民群眾被迫起來反抗,農民舉行起義,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將矛頭指向殛朝。元朝末期的妥歡帖睦爾在位較長。他從1333年(元統元年)六月至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七月,共35年的時間,是處在農民起義軍的進攻與元朝軍的抗擊時期。可是,在這樣長時間內元軍之敗,其原因不在將帥列能,士兵不勇,而是元朝政權不修政治,不興經濟,無休止的內部爭權奪利,互相殘殺的結果。尤其順帝是個昏君,朝令夕改,出爾反爾,不得從臣之心。所以,宋王及地方勢力首領,在危急時刻拒絕帝詔,不遣兵參戰,造成四分五裂。列論哪個朝代,其被滅亡之幫,皆不外乎朝廷之腐敗,群臣之相互爭權奪利,互相殘殺和君主之昏庸。這也可說是一種國家滅亡的基本規律。 元朝在戰略上麻木不仁,未進行有組織的反攻。當中原地區各地的農民組織起來,舉行起義,大反元朝時,朝廷仍在內部紛爭,爾虞我詐,沉醉於酒色,耳不聞外界之動亂,更沒有料到起義軍會進而埋沒元朝。甚至在名地農民起義軍稱帝、稱王時,朝廷也無計議對策,不能採取戰略措施,只是零星下詔,以地方軍相抗擊或鎮壓罷了。 在戰役上,各地元軍沒有有計劃、有組織地實施聯合作戰,而是各自為戰,如察罕帖木兒、李思齊各據一方,互不聯合。後來竟為互相爭地盤而開戰;禿堅帖木兒軍,不但不聯合擴廓帖木兒作戰,反而進入京城兩次;漠北之陽翟王阿魯渾帖木兒不受君命,還有奪順帝之位的野心,這證明元軍勢力之衰弱,國敗朝亡,已為時不遠了。 元朝未能及時抓住農民起義軍低潮之際,組織反攻;在戰略上推動了時機。1354年(至正十四年月日)九月,脫脫度領號稱百萬軍,十一月圍困高郵城,張士誠十夫婦危急,將要投降,順帝突然下詔,免其百萬大軍之統帥權,使張士誠得以轉危為安。這是元廷的大錯誤,其後果是使得百萬大軍潰散了,元軍受到嚴重的挫傷,而各地農民軍從低潮轉入高潮。 元軍推動戰略反攻的又一個時機是,1363年(至正二十三年)春,大宋朝林兒,間福通的失敗和起義軍互相攻擊,如至正二十三春,張士誠殺劉福通,大宋紅巾軍亡;秋季,朱元璋殺陳友諒,天完及漢國一系列的紅巾軍敗亡。恰在此時,元軍未能組織對朱元璋部反擊,元朝反而出現軍閥混戰、宗王之爭。結果,元朝給了朱元璋北上滅亡的好機會和有利條件。

元朝是怎樣滅亡的?

當時各地的農民起義軍,已經不把元朝軍隊放在眼裡,開始互相廝殺。郭子興的女婿的朱元璋逐漸崛起,打敗了張士誠與取代了天完政權的陳友諒,至正二十八年(1368)正月,在應天府(今南京)建立了大明朝,建元洪武。接著朱元璋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師25萬人北上滅元。 朱元璋在派兵北上之前,曾召集將領商議作戰部署。大將徐達、常遇春主張出兵直取大都,然後乘勝長驅,剿滅諸軍閥。朱元璋不採此策,而制定穩步進軍的戰略:先取山東,撤其屏蔽;旋師河南,斷其羽翼;拔潼關而守之,據其戶檻,然後再進取大都,可不戰而克。攻下大都後,再西進關隴,可席捲天下。 朱元璋的想法,是有意為順帝留出一條去路,把他逐出塞外,這樣可以減少各地元軍殘餘勢力的抵抗。明軍勢如破竹,元朝仍舊內部紛爭不息。徐達率馬步舟師,急速北進,破長蘆、直沽,進據通州。元順帝見大都不保,在七月二十八日夜,與太子、諸妃倉皇逃出健德門,北奔上都。當時有大臣建議他死守大都以待援軍,順帝根本不聽。八月初二日,徐達軍攻入大都,宣告了元朝統治的滅亡。 明朝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出師進攻元上都開平,順帝又逃到和林,後來又顛沛流離到了應昌。不久,51歲的順帝因痢疾去世,元人諡為惠宗,朱元璋認為他在國破家亡的前夕不背城一戰,而是逃走,算是"順天命",所以稱他為元順帝。

元朝為啥會滅亡?

實際上是元朝是被朱明王朝趕跑了,趕到老家蒙古大草原去了,元順帝繼續做他的皇帝。

至於元朝為什麼會被明朝取代呢? 是這樣的元朝末年,蒙古統治集團分裂,朝廷內部奪權鬥爭異常慘烈,使得元帝國變得搖搖欲墜;而連續出現的嚴重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崩潰以及等級制度,更成為農民揭竿而起直接原因。於是,元朝的滅亡便不可避免了。

1351年,劉福通領導農民在穎州暴動,各地農民紛紛響應……在十幾年的反抗鬥爭中,朱元璋的農民起義軍不斷壯大,逐漸控制了長江中、下游地區。1367年,朱元璋發佈討元文告,派將軍徐達率兵向北進取中原,次年攻佔元大都,元順帝妥歡帖木爾逃往蒙古草原。

附:

在明末女真族興起之前,北元始終是明朝的最大的敵人,與明朝的國運息息相關;而北元本身的演變又與明朝有密切的關係,讀明史,不能不瞭解北元的世代傳遞。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稱帝,改年號為洪武。同年秋,徐達的北伐大軍攻取大都,元惠宗逃往上都〔後來改稱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自此,對中國統治的終結,蒙古歷史進入北元時代。

元至正三十年(明洪武三年),元惠宗得痢疾在應昌(位於今內蒙古多倫東北)去世,太子愛猷識裡達措即位為元昭宗,稱必力克圖汗,年號宣光,明軍分東西兩路大舉北征,西路由徐達率領,東路由李文忠率領。徐達於甘肅一帶大破擴廓鐵木爾,擴廓鐵木爾北逃漠北;李文忠也大破元昭宗於應昌,俘獲皇子買的裡八剌及諸王家屬,元昭宗也北逃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哈爾和林),重建政權後,在擴廓帖木兒等的努力下,擊退了明軍的進攻,政權得以轉危為安。當時蒙古軍除陝、甘、寧一線兵力外,遼東還有納哈出20餘萬軍隊,雲南樑王10萬軍隊,以及青海西寧、嘉峪關外赤斤、哈密、吐魯番等地諸王部分兵力。可是統治階級各派系之間的鬥爭,非但不稍加收斂,反而愈演愈烈,以致在與明軍作戰中,經常處於被動挨打地位。不少高級官員也被迫紛紛投奔明朝。在位八年,飽經憂患而死,朱元璋親自作文,遣使弔祭。

由當過明軍的俘虜、被朱元璋放回的弟弟脫古思帖木兒繼位,稱烏薩哈爾汗,年號天元。元丞相納哈出擁二十萬眾據金山,數窺伺遼。元天元九年(明洪武二十年)春,朱元璋命宋國公馮勝為大將軍,率潁川侯傅友德、永昌侯藍玉等,將兵二十萬徵之,納哈出戰敗,率數百騎納降,朱元璋封納哈出為海西侯。次年,脫古思帖木兒與藍玉在捕魚兒海〔今貝爾湖〕決戰,大敗,只帶了太子天保奴等數十騎突圍,被另一蒙古部落的首領也速迭兒殺死。也速迭爾奪得大汗之位。捕魚兒海戰役後,北元元氣大傷,主力從此土崩瓦解了。脫古思帖木兒死後,他的兩個兒子,恩克〔稱卓裡克圖汗〕和額勒伯克先後繼位,各在位4年和七年。恩克是怎麼死的,史無明文。也速迭爾死後,其子即位,卻很快被額勒伯克擊殺。額勒伯克聽信瓦剌達裕的讒言,殺弟奪婦。此婦欲為前夫報仇,誣告達裕試圖強暴,於是額勒伯克把達裕也殺了。殺了達裕之後,額勒伯克又感到羞愧,授予達裕之子馬哈木丞相的官銜,讓他統率瓦剌。馬哈木雖受恩寵而不忘父仇,額勒伯克終於死於非命。額勒伯克的兒子坤帖木兒也只當了四年大汗,於建文四年被殺,被誰殺的,也是一筆糊塗賬。

額勒伯克死後,汗國分裂為東、西兩部,東部蒙古(漢籍文獻又稱之為韃靼)由大汗直接統治各部及其屬部構成,西部蒙古由瓦刺所屬各部構成,史稱“瓦刺”,即17世紀後人們所稱的“衛拉特”。因眾多遊牧於大漠以西,故又有“漠西蒙古”或“西蒙古”之稱,與成吉思汗“黃金家族”有世婚關係,在蒙古國中一直享有“親視諸王”的特殊地位,13世紀中後期,該部中因有許多人支持阿里不哥和海都反對忽必烈,14世紀時,以元皇室衰......

元朝是哪一年滅亡的?

元朝後期,統治者不斷向人民收取各種名目繁雜的賦稅,人民被壓迫被掠奪更為嚴重。早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發生了河南趙醜廝、郭菩薩領導的起義。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發生的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同時元朝統治階級內部卻依舊在為爭權奪利而互相征戰,由此加速了元朝滅亡的進程。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起義軍首領朱元璋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統一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開始北伐,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的協助下,於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順帝北逃,元朝的統治結束。

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稱帝,建立了明朝。之後,在漠北的元君臣仍沿用大元國號,史稱北元。北元於1388年天光帝被阿里紶哥後裔也速迭爾襲殺後(一說1402年鬼力赤即位後)去國號。

元朝 各大汗國 是如何滅亡的?

欽察汗國欽察汗國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又稱金帳汗國、朮赤兀魯思。拔都繼承其父朮赤(成吉思汗長子)自海押立至花剌子模的封地後,又不斷拓展。他於公元1243年建成汗國,都於薩萊城(今阿斯特拉罕北)。疆域東起額爾齊斯河,西至斡羅斯(俄羅斯),南起巴爾喀什湖、裡海、黑海,北至北極圈附近。汗國由多種民族組成,較大的民族有斡羅斯、阿速、不裡阿爾、欽察、康裡、突厥蠻、蒙古等。各民族所從事的行業因居地不同,有農業、牧業及工商業之別。公元十四世紀後期,汗位更替頻繁,國勢逐漸衰落。公元十五世紀時,汗國先後分裂出西伯利亞、喀山、克里木、那海、阿斯特拉罕等汗國,藩屬斡羅斯公國也脫離羈絆,欽察汗國難以維持下去。公元1502年滅亡。察合臺汗國察合臺汗國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察合臺為成吉思汗次子,所建汗國疆域盛時東至吐魯番,西至阿母河,北至塔爾巴哈台山,南越興都庫什山,國都設在阿力麻裡附近的虎牙思。蒙古國時期,奉蒙古大汗為宗主,汗位繼承須經大汗認可。元世祖時期,它與元廷對抗,並爭戰多年。元成宗時期,與元朝約和,繼續奉元朝皇帝為宗主。元仁宗時期,雙方又發生衝突,但很快即和好。合贊汗死後,察合臺汗國分裂,各部諸侯自立為汗。至正六年(1346年),朵忽剌氏貴族擁立禿忽魯帖木兒為汗,統一汗國。至正二十二年,禿忽魯帖木兒死,河中地區被帖木兒所控制,其後裔統治東部地區,以別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為都。窩闊臺汗國窩闊臺汗國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蒙古建國後,成吉思汗分封土地民戶給諸子,第三子窩闊臺分地在金山(今阿爾泰山)以西及葉密立(今新疆額敏)、霍博(今新疆和布克賽爾)等地。以後,窩闊臺封地由子孫承襲。蒙哥(元憲宗)即位,重新封海都(窩闊臺孫)於海押立(今巴爾克什湖和伊犁河之間)。元世祖時,勢力日益強大,兼併其他窩闊臺後王屬地及八鄰萬戶,又奪取察合臺汗國忽章河(今錫爾河)以北地區。隨後,建立起以伊犁河與答剌速河流域為中心的的汗國。此後,不斷髮兵侵擾元朝西北地區。元廷也多次派兵征剿。大德五年(1310年),海都被元軍擊敗,死於退軍途中,子察八兒即位,向元朝稱藩。十年,元廷乘其內亂髮兵進攻,察八兒投奔篤哇,汗國亡。伊利汗國伊利汗國又譯伊兒汗國,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元憲宗三年(1253年),蒙哥命同母弟旭烈兀西征,攻滅多國。元世祖即位後,封授旭烈兀統領阿母河以西直至密昔兒(埃及)之境,建立汗國。旭烈兀及其繼承者自稱伊利(意為從屬)汗,尊奉元朝皇帝為宗主。首都桃裡寺(今伊朗大不里士),後一度遷都孫丹尼牙(今伊朗蘇丹尼耶)。第七代伊利汗合贊改奉伊斯蘭教為國教,仍與元朝關係很密切,經濟、文化交流頻繁。第九代伊利汗不塞因死後,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貴族大臣各自擁立可汗,紛爭不已。至正十五年(1355年),欽察汗國札尼別汗乘機攻佔桃裡寺,伊利汗國亡。

元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麼?

滅亡的根本因素在於:1、統治集團分裂,政治腐敗,朝廷內部奪權鬥爭異常慘烈,對百姓橫徵暴斂,致使民不聊生。軍隊廢弛,奸臣當道。2、元朝是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對其他民族有不平等待遇,甚至是迫害。這又引起了其他民族,尤其是漢族人民的極大不滿,從而紛紛揭竿而起。直接原因:元末,連續出現的嚴重自然災害造成經濟崩潰,人們面對的不是因自然災害而死就是被元朝欺壓致死。因此許多人懷著拼死一搏的想法選擇了起義,或許還有生的希望。此外,元朝等級制度也令百姓極度不滿。 1351年,劉福通領導農民在穎州暴動,各地農民紛紛響應……在十幾年的反抗鬥爭中,朱元璋的農民起義軍不斷壯大,逐漸控制了長江中、下游地區。1367年,朱元璋發佈討元文告,派將軍徐達率兵向北進取中原,次年攻佔元大都,元順帝妥歡帖木爾逃往蒙古草原。

元朝於哪一年滅亡

1368年八月元大都被明軍攻陷,元順帝北逃,元朝的統治結束

元朝後期,統治者不斷向人民收取各種名目繁雜的賦稅,人民被壓迫被掠奪更為嚴重。早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發生了河南趙醜廝、郭菩薩領導的起義。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發生的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同時元朝統治階級內部卻依舊在為爭權奪利而互相征戰,由此加速了元朝滅亡的進程。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起義軍首領朱元璋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統一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開始北伐,在大將徐達、常遇春等的協助下,於1368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元順帝北逃,元朝的統治結束。

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稱帝,建立了明朝。之後,在漠北的元君臣仍沿用大元國號,史稱北元。北元於1388年天光帝被阿里不哥後裔也速迭爾襲殺後(一說1402年鬼力赤即位後)去國號。

相關問題答案
元朝怎麼滅亡的?
明朝怎麼滅亡的?
秦朝怎麼滅亡的 ?
古巴比倫是怎麼滅亡的?
西漢是怎麼滅亡的?
東周是怎麼滅亡的?
宋朝怎麼滅亡?
蜀漢怎麼滅亡的?
清朝怎樣滅亡的?
吳國怎麼滅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