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為什麼要去踏青呢? ?

General 更新 2024-06-11

清明節,為什麼要去踏青呢?

清明一到春回大地,精神氣爽,一年的勞作從此開始,春耕春種,開始忙碌。祭拜祖先,追憶先人,也在同時進行。踏青節、掃墓節、聰明節都是清明節的別稱。中華民族的祭祖活動往往在郊外進行,人們把掃墓和郊遊結合起來即陶冶情操,又促進了身心的健康。

清明骸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

清明節為什麼又叫踏青節?

清明一到春回大地,精神氣爽,一年的勞作從此開始,春耕春種,開始忙碌。祭拜祖先,追憶先人,也在同時進行。踏青節、掃墓節、聰明節都是清明節的別稱。中華民族的祭祖活動往往在郊外進行,人們把掃墓和郊遊結合起來即陶冶情操,又促進了身心的健康。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

清明節為什麼要踏青?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時節剛好處在春天的第二個月與第三個月交界之處,此時,中國從南到北,各類植物萌發,《曆書》記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樹木、草菜萌芽,同時也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因此,此時外出踏青,周圍植物萌發生長,給人以心曠神怡的感受,適合調節身心。

清明節為什麼要遠足

清明節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清明一到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清明節祭祖活動往往在郊外進行,人們把祭祖掃墓和郊遊踏青結合起來即陶冶情操,又促進了身心的健康。 於是,踏青成為清明節的習俗之一。

清明節遠足,又叫踏青,也叫春遊、探春、尋春。於花草返青的春季,結伴到郊外原野遠足踏青,並進行各種遊戲以及蹴鞠、盪鞦韆、放風箏等活動。中國的踏青習俗由來已久,傳說遠在先秦時已形成,也有說始於魏晉。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遊春賞景,至唐宋尤盛。據《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遊的習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風盛行。宋代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出以汴京外汴河為中心的清明時節的熱鬧情景。在這一畫卷,畫面人物就達550多人,牲畜50餘頭,船20多艘,車、轎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況,可見一斑。 唐代詩人杜甫就曾記載皇家遊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千百年來,踏青漸成了一種儀式,“逢春不遊樂,但恐是痴人。”白居易的《春遊》詩正是這種心境的寫照。

★十萬個為什麼:清明節為什麼要踏青

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清明節祭祖活動往往在郊外進行,人們把祭祖掃墓和郊遊踏青結合起來,即追思先人,又健康身心,於是踏青成為清明節的習俗之一。

中國的踏青習俗由來已久,傳說遠在先秦時已形成,也有說始於魏晉。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遊春賞景,至唐宋尤盛。據《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遊的習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風盛行。

“佳節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清明時節,春暖花開,春和景明,正是人們出戶郊遊“勝日尋芳”的好時節,所以國人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不過,這一習俗的形成最初卻不是因清明節,而是與早於清明的上巳節有關。

所謂上巳,原指三月上旬的一個巳日,舊時風俗因此日臨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xì)。另據《宋書·禮志》:“自魏以後但用三日不以巳也。”可知,曹魏以後,上巳節固定為每年的三月三日。

上巳日,古人多到水邊春遊祭祀,除災求福,主要是祈求人類的繁衍。這天,已經憋悶了整整一冬的人們紛紛走出家門,集體在水邊舉行儀式,祭祀主管婚姻和生育的神靈。此外,兩個氏族之間也往往借上巳節日在野外相聚,搞些對歌、跳舞的活動,溝通彼此的感情。後來,上巳節演變成郊外踏青遊春,水邊宴飲賞春的節日。

由於上巳距寒食、清明皆較近,上巳郊外踏青的習俗便延續到清明節後。所以,清明踏青尋春便成為歷代文人下筆的題材。

實際上,清明踏青的內在意義在於順應時令節氣,陽春三月,萬物萌生,人們走出屋門,來到野外,這對身體的健康大有好處。

清明節為什麼踏青.掃墓6868有什麼意義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三月節”。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為什麼有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將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為什麼要插柳條

你好!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尋,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回答如滿意,請點選 選為滿意答案 謝謝合作!

清明踏青是什麼意思

清明時節,萬物復甦,呈現一片生機,大千世界出現了一抹抹新綠,這時候,迎著暖暖的春風,伴著和煦的春光,腳下踏著抹抹新綠,心情格外暢快。

清明節是怎麼回事

清明節的現實意義

清明時節意味著春歸大地,萬物復甦。諺語說“清明無客不思家”,父母親雖已年邁,也不忘在這個時候回故里去祖墳問候先人起居如何,修墳塋、添衣食。記得小時候在家鄉時,長輩們清明節共同去祭墳修墓是熱鬧的活動,如今我們這一輩到了壯年,家族中與父母同輩的人大多都已經過世了,也在祖墳入土為安。父母親形單影孤與年輕一輩共同去緬懷逝去的先人。

如果在唯物論的框架下,人默默地死後,一切都煙消雲散清明節祭祖又意味著什麼。無神論者認真地修築烈士陵園,清明節組織莊重的祭掃活動意義何在。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為什麼又要以清明節為契機回大陸拜謁中山陵,進行緬懷之旅,破冰之旅。

因為死後的他界是一個虛擬的話題,無法把握其根本的內涵。這裡只能首先以死的“風水觀念”為例透視清明節的意義。

我們的祖先普遍認為死者在一定程度上聯絡著他們子孫後代的命運前途,請“風水先生”精心挑選的“風水寶地”,把墳墓修在正確的位置上會使他的子孫們享有應該得到的現實生活。“葬先蔭後”,“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反映了我們先人的良苦用心。因此我們也不應該忘記在春天來臨的清明時節去問候先人。即便古時候握有生殺大權的皇帝也不敢忽視祭祖,事事都要先去請示祖宗。

“風水先生”以選擇宅地的原理選擇墳地,稱之為“陰宅”。“陰宅”一般地勢開闊、背山依水、景觀優美是理想的居住地。中國農村忌諱談“死”,人死稱為“老了”、“沒了”,葬禮稱為“白喜事”,也就是說我們並不願意相信有來世,選擇風水好的地方厚葬先人應該是賦予了死者還活著的意義。無論對死者還是對活著的人都是一種安慰,平靜地對待生命中不受歡迎的結局,清明節再去祭墳說明我們並非與死亡水火不容。

“古愁莽莽不可說”,對“風水”觀念的批判由來已久。“風水先生”圓滑地告訴人們需要等待、忍耐,選擇了風水寶地也不會很快見到效果,風水書上說“墓穴在人的心中,而不在山上”;“有福氣的人自然能找到有福氣的墓地”。

其實也很少有人期待“風水先生”或先人能解決現實問題,其實際的價值在於緩解了我們對死亡的畏懼,寄託我們的希望,清明時節來到先人的風水寶地追根求源,自然會意識到活著的人負有延續先人事業承上啟下的社會責任。而且我們的傳統認為個人的生命與生存活動是家庭或家族大生命中的一個環節,不是完全的紶我,一切努力都要遵從“光宗耀祖”的原則。不忘飲水思源供奉先祖,意味著歷史傳承。

清明節的祭奠溝通了生死,引發了我們對生死之間問題的思考。孔子說對待長輩的態度應該是“生,事之以禮;死,祭之以禮。”對於最終結局和後世的興趣可以使我們更加努力地瞭解和防止死亡的到來,昇華生命的意義,關注現實問題的解決。

例如今年春天的十屆三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再次有代表提出把“清明節”定為假日的議案;農村的養老保障制度也是重要議題之一,農民看不起病的情況引起了中央領導的強烈關注,溫家寶總理曾問衛生部長是否知道在農村有多少因病去世的農民能夠在醫院去世。兩個看似毫不相干的議題,其背景是共同的,即生死問題的人文傳統。

清明節的人文關懷使我們想到死亡應該是平等的。例如養老保障制度是政府對生命終結平等問題的關注,體現所有生命都可以“壽終正寢”的社會理想,而家庭養老無論從我們傳統文化的角度還是從不太富裕的社會現實出發都是必不可少的,這就對家庭和睦、維持親族凝聚力提出了要求,對祖墳的共同尊崇以及上墳緬懷先人傳承下來的家庭觀念無疑會成為親族和睦的紐帶。消除生死的困惑,不怠慢死亡,也就不再漠視諸如老年人這樣孤獨的弱勢群體。

荀子曰:“禮者,謹於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

相關問題答案
清明節為什麼要送菊花?
清明節為什麼要吃青團?
清明節為什麼叫清明?
清明節為什麼燒紙錢?
為什麼要去日本工作?
端午節為什麼要插艾葉?
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葉?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
中秋節為什麼要吃鴨子?
為什麼要去澳洲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