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是社會什麼家。是繼什麼之後中國戰線上又一面光輝旗幟 ?

General 更新 2024-06-06

郭沫若是社會什麼家。是繼什麼之後中國戰線上又一面光輝旗幟

此人系機會主義者,缺乏文人品德,作品大多屬於文化垃圾。他的詩詞多學無益。因為他自己就是個牆頭草順風倒,專門給臺上的領導寫和詩的。領導哪天被歷史淘汰下臺了,他又吹捧新上臺的領導(江青在臺上他吹捧江青,四人幫倒臺了他趕緊寫詩踩上一腳,鄧小平被打倒了他趕緊擁護毛主席的英明領導)。所以,他根本沒有自己完整的人格,無法判斷事情錯對,說到底他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文化痞子,卻被冠以文學家,歷史學家等等稱號。寫出來釘詩如同大白話毫無文采被評論為語言淺顯平實;內容空洞大喊大叫被稱為是感情真實;到處指手畫腳到處出錯卻被尊稱為指導工作,多才多藝的社會活動家。

結論:建議教育部在重新審定語文課本時將其全部刪除,勿再貽害下一代。

中國現代文壇雙子星座為什麼是魯迅和郭沫若?

從外在方面來看,魯迅與郭沫若的確有著很多的共同點:他們都是留日的“洋學生”,都有棄醫從文的經歷,都兼具作家與學者的身份,並且都是新文壇上的“巨頭”,是左翼文化戰線的“旗幟”。二人的成就世人共睹,自不必多言,雖然兩人都堪稱大家,但走的路皆然不同:魯迅是官僚——教師——職業作家;而郭沫若則是職業作家——革命家——職業官僚。雖然魯迅和郭沫若走的是完全相反的道路。但是放在特定的時空中,兩人又有重合之處。1927年對於魯迅先生是一個重要轉折。魯迅先生下定決心辭去教職,到上海專業從事作家,作品數量為前二十年的兩倍,而且頻頻擲出“匕首”“投槍”文章的厚重、犀利已臻極致。魯迅的創作無疑是以生命中最後十年為最重要。可巧的是,郭沫若的創作也以1927年為分水嶺。這之前他寫出《女神》、《星空》等優秀的作品,但1927年後,他就完全轉向創作所謂“革命文學”。

在現代文壇上,郭沫若(1892-1978)是一位經常被人與魯迅(1881-1936)相提並論的知名人士。早在20世紀30年代,他就和魯迅一道,被人並稱為左翼文壇的兩大巨頭。到了40年代,他又和魯迅一樣,被人稱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在大陸解放後出版的中國現代文學史著作中,郭沫若一向被放在僅次於魯迅的位置,甚至被人與魯迅並稱為“中國現代文壇的雙子星座”。就連官方對他的“蓋棺定論”,也是參照魯迅而作出的———“他和魯迅一樣,是我國現代文化史上一位學識淵博、才華卓具的知名學者。他是繼魯迅之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我國文化戰線上又一面光輝的旗幟”。而在一本近年來比較流行的現代文學史教科書上,我們還可以看到這樣一種說法:“郭沫若在現代文學史上是足以代表一個時代的詩人和歷史劇作家。他是魯迅在本世紀初熱切呼喚、終於出現的摩羅詩人,又是新中國的預言詩人

為什麼郭沫若說孔子之後一無孔子,魯迅之後無數魯迅?

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孔子說:哎……,我沒見過能看到自己過錯並反省譴責自己的人啊。”聖賢的思想是,受眾面就算廣大,從眾者也少。因為境界達不到,人們大多會對現實低頭屈服。

魯迅是左派代言人,拿現在的話說是一名憤青,他鍼砭時弊,適合大眾。因為現實生活中不如意的人多過順心如意的人,人們總是將過錯推卸給別人,並將這種憤怒轉化為情緒,一方面擡高自身精神甚至道德水平,一方面仇視那些物質生活過得更好的人。如果沒有一些文化沉澱或思想精神的人,很難理解透魯迅的思想,相比魯迅,俗人多為自私的。舉著獨立精神的幌子仇視物質上的既得利益者。因此有了仇富的概念。比如,很多人罵公務員罵戲子。但是每年考公務員和電影學院門口排隊藝考的人多得不得了。

魯迅是否罵過郭沫若?

稍為熟悉中國現代文學史的人,大概都知道魯迅和郭沫若的一樁公案。時在1928年初,後期創造社的幾位新銳分子馮乃超、李初梨等,為了推行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竟然將魯迅當成了絆腳石。他們以《藝術與社會生活》等文章,向魯迅發起了猛攻。猝不及防的魯迅開始有點莫名其妙,因為他剛從廣州到上海,目的之一便是與創造社組成聯合戰線。“聯合宣言”都發出了,怎麼會突然遭到“盟友”的攻擊呢?稍事鎮定之後,魯迅看出了“盟友”陣營的微妙變化,便先後寫出了《醉眼中的“朦朧”》、《我的態度、氣量和年紀》等文進行回答。殊不知這些回答卻更加激怒了創造社諸君子,他們把魯迅比之為中國的Don-Quixote(堂·吉訶德),把魯迅的回答稱之為中國的“Don-Quixote的亂舞”。為了聲援這些年輕的朋友,創造社元老郭沫若先生也披掛上陣,他用杜荃的筆名,發表了《文藝戰線上的封建餘孽》一文(《創造月刊》二卷1期),稱魯迅為“封建餘孽”、“法西斯蒂”、“二重的反革命”。毫無疑問,這三頂帽子對魯迅完全不合適,而且,套用一個法律術語,杜荃嚴重侵害了魯迅的名譽權、榮譽權。

照理說,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魯迅完全可以將杜荃先生告上法庭。然而,魯迅沒有這樣做,而是繼續寫文章進行答辯、反駁。這些文章,後來大都收在《三閒集》中。可以想見,如果魯迅一怒之下采用法律手段,將杜荃告上法,即使打贏了官司,魯迅也就不成其為魯迅了。

當然,魯迅在答辯、反駁之中,也並非沒有防衛過當之處。比如在《上海文藝之一瞥》(1932,收入《二心集》)的講演中,他不僅稱創造社為“新才子派”,而且稱他們為“新才子+流氓”,說他們“沒有一定的理論,或主張的變化並無線索可尋,而隨時拿了各種各派的理論來作武器”。釘然,這些說法也厚誣了創造社,郭沫若也完全有理由將魯迅告上法庭。然而,郭沫若同樣沒有這樣做,他也只不過在《創造十年·發端》等文中加以反駁、辯白而已。

郭沫若小故事150字

郭沫若是我國現當代文學史上傑出的詩人、作家、劇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和著名的社會活動家。郭沫若和魯迅一樣,是我國現代文化史上一位學識淵博、才華卓具的著名學者。他是繼魯迅之後,我國文化戰線上的又一面光輝的旗幟。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開貞,又名郭鼎堂。四川樂山人。作家、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 郭沫若出生在一箇中等地主兼商人的家庭。早年留學日本,先學醫,後從文。1918年開始新詩創作。“五四”時期,發表新詩《女神》等,成為中國新詩的奠基人。1926年任廣東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在起義部隊南下途中參加中國共產黨。1928年因受蔣介石通緝,旅居日本,從事中國古代史和古文字學的研究工作,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研究》。1941年皖南事變後,創作了《屈原》、《棠棣之花》、《虎符》、《孔雀膽》等歷史劇和戰鬥詩篇《戰聲集》。

魯迅和郭沫若誰在文學中的地位高?

當然是魯迅啊

魯迅的強項是散文和小說,郭沫若的強項是詩歌和戲劇。

魯迅的小說,雖然只是短篇小說,但是文學史的定位是,是中國現代文學的開端也是高峰。開端就高峰,郭沫若的詩歌和戲劇沒有這麼牛。魯迅的雜文,這個這個就不用說了吧,魯迅雜文排第二就沒人敢排第一了。。。。。。其實朝花夕拾和野草也真心不錯啊,要文采有文采,要思想內涵有思想內涵的。

郭沫若的詩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女神》了,也有“吶喊”的範兒(他的詩必須要喊的。。。)但是如果真的討論詩歌的藝術水平,我覺得郭沫若不能稱一流,只是在那樣一個被禁錮的時代(詩歌形式禁錮、思想禁錮),他的詩顯得比較有時代氣息罷了,現在看看。。。現在我是不會看的。戲劇水平一般般啦,比不上曹禺。

魯迅先生應該是新文化運動、文學運動的第一批領軍人物,而郭沫若比之稍晚。總體而言,對整個現代文學的貢獻,魯迅顯然是高過郭的;在具體文體的影響力上,魯迅的地位也是高過郭的;論及人品問題,這個就不用問了吧,魯迅先生無疑是我們民族的守夜人和啟蒙者,而郭沫若,建國前投機鑽營,心術不正;建國後除了捧臭腳還是捧臭腳,這個你可以具體參閱他建國後的詩歌(真的會吐的)。我想對於一個文學家,沒有了良心和critical spirit,他的文字是沒有靈魂的。

郭沫若是繼誰之後又一位偉大的文學家

郭沫若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繼(魯迅)之後的一位偉大的文學家。

誰稱郭沫若是繼魯迅之後的我國文化戰線上的又一面光輝的旗幟

周總理,抗日統一戰線這塊歸他管,郭沫若是文藝戰線的頭,也確實根據實事做文章,受吹捧是自然的。

相關問題答案
勞動社會保障卡是什麼?
社會化媒體是什麼?
郭沫若被稱為什麼?
什麼是社會價值觀?
社會紀錄片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社會工作服務?
什麼是社會保障卡?
和諧社會的特徵是什麼?
社會功利性是什麼意思?
社會責任感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