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為什麼要“焚書坑儒”? ?

General 更新 2024-05-28

秦始皇為什麼要“焚書坑儒”?

對於這個議題的討論其實是滿有意思的,直到目前為止,秦皇到底焚了那些書及典籍,實在沒人知道,就算有得知的也是很片斷,在我的記憶裡,好像是說留下了秦國自己的史書,還有種樹,卜筮及醫書這幾種。這也難怪,不是這些書不好,而是在當時的秦國是“重本逐末” (重農輕商)的,所以跟農事有關的就不出種樹(耕作技術),卜筮(自然變化及四時天候)及醫藥(醫人及醫獸)這三種了。  當時的中國時值戰國紛擾的時代,在思想及文化上亦是百家爭鳴,而秦國正是推行實踐法家思想與政策最力的國家,再加上秦始皇激情地投入其中,所以當兼併六國統一天下之時,為了加強專制統治和思想統制,而作了這麼件讓人膽寒又爭議的“焚書坑儒”來。  史記裡的秦始皇本紀裡把這些事都一一記錄下來了,我就針對前因與發展結果作個補充: 在當時的社會層級裡,知識分子所興辦的私學是秦政府很頭痛的,知識分子通過私學來評論和反對政府的法令;李斯曾經指出:“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取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史記秦始皇本紀》)  公元前213年時,博士淳于越提出上書秦始皇,建議分封諸子,而秦始皇則讓大臣去討論,而李斯認為這是在搞“私學”的人作“不師今而學古”,“道古以害今”的事,若不禁止,勢必“主勢降乎下,黨與成乎下”,因而建議焚燒私人所藏的詩,書,百家語和秦記以外的各國曆史記載,並嚴令:“有敢偶語詩書者”要“棄市”,“以古非今者”要滅族,其目的就是要禁絕“私學”,強制人們“學法令,以吏為師”,使國家法令能夠“定一尊”,而也是法家商鞅“燔詩書而明法令”政策的具體化及擴大化。  事實上秦政府的這番作為,所打擊的物件不單是儒家,也包括講私學的“百家”,在當時的知識分子與士人層級裡,稍有立論或者著書者都可以成一家之言,所以百家之興,也就成了百家之難了。  焚書禁令下後的第2年,一些文學方術之士私下指責秦始皇“專任獄吏”,而“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秦設有博士七十人的編制)”,或“樂以刑殺為威”或“貪於權勢至如此”,把秦始皇與秦政府罵得狗血噴頭,秦始皇則下令追查,一共抓了四百六十多個“犯禁者”並坑殺之。  他們犯了什麼禁呢?韓非曾經主張對“誹謗法令”與“亂上反世”的“二心私學”,要“禁其行,破其群,散其黨”(《韓非子詭使篇》),秦始皇會坑殺這些犯禁的文學方術之士(儒生),也正是貫徹法家韓非所主張打擊“二心私學”的具體作為,簡而言之,有一種殺一儆百的味道。 "  整個焚書坑儒的事件也反映了當時的秦政府為了統制思想輿論,加強專制統治,對於當時百家爭鳴的思潮是一個致命的打擊,也對學術文化的發展起了非常嚴重的破壞,算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場浩劫。  當人類追求理想的天性與追求政治權力的把持互相矛盾之際,居於有力的一方會怎麼做,而屈於弱勢一方又該如何因應呢?有道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要不然,千百年來,人們又如何從這些化成灰的典籍裡去耕耘智慧與開創文化新局面呢?

秦始皇焚書坑儒是怎麼回事

秦始皇平定六國後盡改舊制:廢除集軍、政、司法大權於一身的相國職位,設立分掌官員太尉、承相、御史,直接對皇帝負責;改分封制為郡縣制,將天下分為三十六郡,由朝庭直接派放官吏治理等一系列新政。實行新政以後,仍有許多儒生懷念三皇五帝,周文、武時代,屢有以應效仿古制,分封子弟等勸說秦始皇者,秦始皇對此十分反感。戰國時期本就重武輕文,恰在此時,術士盧生、侯生等懼怕秦始皇翻臉無情而相約逃遁;朝中儒生淳于越等又再次提恢復古制的建議,終於使秦始皇動了殺機。承相李斯又乘機上奏章申請焚書,於是一場慘烈的焚書坑儒運動得以實施。

李斯是新政的設計者與堅決的執行者,面對眾多儒生的非議,他力排眾議,定要將新政推行到底。他在奏章中說道:丞相李斯昧死上言:古者,天下散亂,莫之能一,是以諸侯並作,語皆道古以害今,飾虛言以亂實,人善其所私學,以非上之所建立。今皇帝並有天下,別黑白而定一尊。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其學議之。入則心非,出則巷議,誇主以為名,異趣以為高,率群下以造謗。如此弗禁,則主勢降乎上,黨與成乎下。禁之便!臣請:史書非秦紀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刺面成文為黥,即古墨刑,城旦系發邊築城,每旦必與勞役,為秦制四歲刑。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龐言息而人心一,天下久安,永譽無極。謹昧死以聞。

這篇奏章正好符合秦始皇心意,於是由始皇親加手筆,批出了一個“可”字。李斯當即奉了制命,號令四方,先將咸陽附近的書籍,一體搜尋,視有詩書百家語,盡行燒燬,依次行及各郡縣,如法辦理。一面將書籍陸續獻出,一面把書籍陸續燒完,只有曲阜縣內孔子家廟,由孔氏後裔藏書數十部,暗置複壁裡面,才得儲存。

術士盧生狡猾多智,曾多次晉見秦始皇,騙取了秦始皇的信任,屢受封賞。但他自知自己說的都是鬼話,免不得暗地心虛,於是與盧生乘機逃走。秦始皇聞知大怒,更把火氣撒在儒生身上,頒下詔旨,命令御史拿問眾儒生。御史等稟承秦始皇意旨,嚴刑審訊,屈打成招,一律定為死罪,將四百六十多個儒生,盡驅入深谷中,上面拋擲土石,霎時間將谷填滿,一班讀書士子,冤魂相接,統入枉死城中去了。此為首次坑儒!

秦始皇盡坑咸陽儒生,尚嫌不足,意欲將四方名士、儒生斬草除根。但又怕師出無名,眾人不服,於是想出一個下詔求賢的損招,限令地方官訪求名儒,送京錄用。地方官當即採訪,共有七百多人入選,經過面試,封七百人都為郎官。七百人做夢也沒有想到如此容易當上大官,還以為是祖上蔭德,於是歡天喜地叩謝皇恩!

當年冬天,有人報稱馬谷地方嚴冬生瓜,是一大奇觀。秦始皇便請那些郎官來問原因,眾儒生也不知其故,其說紛紜,莫衷一是。於是秦始皇命令他們同往馬谷,實地考察。其實這是一個大陰謀,早就有人在馬谷埋伏,眾儒生來到馬谷,猛然間一聲暴響,無數土石,從頭上壓來,谷口已被封死,可憐七百人竟不留一個。這就是著名的“馬谷坑儒”!

專制社會,順我者昌,逆我者王,實在不足為奇。比此更為慘烈的事情也多如牛毛。到是儒生們為官位所引誘終為人所算令人嘆息!

“焚書坑儒”是秦朝為了國家政權安定統一的所執行的政策, 也是對當時中國文化的一次摧殘。“焚書”政策針對當時的書冊文物, 只保留對民生以及執政所需的, 大量對秦政權無益的珍貴文獻從此失傳,春秋戰國的百家言論在這段時期受到嚴重的摧殘; “坑儒”政策也是第一個被中國歷史所紀錄的國家政權對知識分子大規模的逮捕行為(儒家稱之為“迫害......

秦始皇為什麼要焚書坑儒?

因為秦始皇統一了全國以後為了加強思想文化和鞏固他的統治,又聽說許多儒生在議論抨擊朝廷的話,秦始皇知道了以後大怒,下令把咸陽城外的230個儒生全部抓起來活埋了,還下令把一些關於儒家的書全部交給當地的政府同意焚燬,凡是以後還在議論儒家思想和抨擊朝廷的話,一旦發現立刻斬首示威

秦始皇為什麼焚書坑儒什麼時候?

一、周、淳之爭與焚書坑儒事件的歷史過程 公元前213 年,秦始皇在咸陽宮大宴群臣,僕射(博士長官) 周青臣乘機捧場稱讚秦始皇:“他時秦地不過千里,賴陛下神靈明聖,平定海內,放逐蠻夷,日月所照,莫不賓服,以諸侯為郡縣,人人自安樂,無戰爭之患,傳之萬世,自古不及陛下威德。”秦始皇聽後喜形於色。博士齊人淳于越當即加以駁斥:“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 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 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今青臣又面諛以重陛下之過,非忠臣。” 歷史上把這次廷爭稱為周、淳之爭。秦始皇將淳于越的建議交給群臣去議論。時任丞相的李斯蓄意擴大事態,把矛頭直接指向了所有的“諸生”及私學。李斯針對淳于越的言論,稱述“五帝不相變,三代不相襲”,自古因時代不同,治理方法也隨之改變。如今天下已定,法令統一,儒生“不師今而學古”,指責當世,惑亂百姓,他們以“私學”詆譭“法教”,指責朝政法令“入則心非,出則巷議”,甚至造謠誹謗。這種現象如不禁止,必將削弱皇帝的權威,臣下結成反對的派別。 於是李斯建議道:“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秦始皇接受了丞相李斯的建議,下令禁私學,焚《詩》、《書》,實行文化專制的政策。於是在秦代首都咸陽縱起了焚書的烈火,接著這樣的烈火在全國各郡或先或後被點燃了,而且在一個月內沒有熄滅過。在這遍及全國的大火中,秦以前的中國古典文獻,除自然科學(醫藥、種樹) 及神學(卜筮文獻) 以外,幾乎全都變成了黑炭。 焚書事件發生後,對政府不信任與離心者越來越明顯表現出來。公元前212 年,有兩個替秦始皇尋求長生不老仙藥的方士侯生和盧生,由於明知仙藥是根本沒有的,他們無非是藉此騙取富貴,時間長了騙局終歸要暴露,按照秦朝所獻秦始皇驗方不靈就要被處死的規定,兩位方士恐怕逃不脫一死。於是他們散佈了秦始皇一系列專制獨裁的過失,藉口不能給這樣的人求仙藥而溜之大吉。秦始皇聽到這個訊息極為惱怒,因為他為求仙藥給了這些方士鉅萬資財,不但沒有人為他尋到仙藥,而且還說他的壞話,又加上首都咸陽的儒生也有人散佈妖言迷惑民眾,於是秦始皇派人普遍嚴加審問,儒生們相互告發,牽連到四百六十多個儒生,這四百六十多個儒生全被抓去活埋。歷史上把這一事件與焚書事件連起來統稱為“焚書坑儒”事件。 秦政府曾經從六國的宮廷和民間蒐集了幾乎全部古典文獻,設立了一個大規模的皇家圖書館。同時又徵聘了70 位老學者,授以博士之官,此外又召集了至少兩千以上的知識分子置於70 位博士的領導之下而命之曰諸生。秦政府交給這70 位博士和兩千以上諸生的任務是要他們在皇家圖書館裡進行古典文獻的審查工作。新政府希望這些博士和諸生能夠對古典的文化思想作一次甄別和清算工作,指出哪些文獻是不利於新政府的,哪些文獻是於新政府有幫助的,然後以政府的力量禁止那些不利於新政府的書籍流行,獎勵那些有利於新政府的書籍使之廣播民間。誠如秦始皇自己所云:“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士甚眾,欲以興太平”。可以看到這時對過去的文化思想作一次徹底的清算,結果六國時期的儒家文化大部被去掉了。六國時期的思想文化被禁,必然會引起六國貴族知識分子對舊時的留戀及對秦政的不滿。 參考資料:《略論周、淳之爭的緣起——也談焚書坑儒發生的原因》

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真實原因?

焚書

先要從李斯說起,這個政策是李斯提出的,焚書,焚的都是些個什麼書。主要是巫醫、占卜、偏頗之論和六國史書。前三者實是害民之說,至於後者,在統一思維的大前提下,該燒!燒得好!何況本來六國史書之間就有許多不同甚至矛盾之處,扁鵲見那個什麼桓公的故事就是個例子(別跟我說初中課本上寫的是蔡,我就看過有寫是齊桓公的)。再則,當時寫史書的人有個通病——是其在我。筆在我手上,我愛怎麼寫就怎麼寫,我愛怎麼引導就怎麼引導。當然,捏造雖然不至於,但是傾向和一些垃圾評價就難免了(說到這裡我想到太史公司馬閹了,活該)。能不燒麼?清開國後不也在數十年間弄了好幾次文字獄。

坑儒

為什麼要坑儒?那是因為當時(其實不僅僅是那個時候)天下以儒家和法家門生最眾。秦以法興,法家尊崇,法家自然不會有怨言。倒是儒家,一來不為時政所好,二來又因仁政之說與秦政相悖,三來因為焚書和統一文字度量衡等政策在實施過程中的一些矛盾,心生怨恨。儒家不是人多嘛,掌天下喉舌,有了怨恨他怎麼辦——口誅筆伐,煽動阻政!該殺,萬幸的是,始皇帝並非如常人所言嗜殺。僅僅在咸陽附近找了400多個儒生,還勞神費力地弄個西瓜來殺,殺雞警猴大概就是這個效果了。殺了400多個人,就換得天下異心之人閉嘴。從歷史上的開國君主的行政來看,始皇帝殺的人算是最少的了。何況始皇帝還並不是僅僅是開國,而是開族!至於為什麼後世對焚書坑儒如此唾罵?那是後來儒家漸成正統的緣故。哪朝開國不殺人,朱棣還遠談不上開國,不也把方孝儒的十族都滅了嘛(除了九族,還加了他學生)。這兩點為後世詬病千年,誰讓始皇帝敢第一個吃螃蟹呢。這兩點,在當時,其實積極意義遠大於消極影響。

歷史對秦始皇太不公!

為什麼要焚書坑儒

焚書坑儒是秦始皇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燬書籍、坑殺術士和儒士的事件。

原因為:

1.是秦朝建立專制主義政治體系的需要

2.一些儒生和遊士引用儒家經典,借用古代聖賢的言論批評時政(只是對於坑儒,史學家們現在仍有爭論。一般來說有三種看法:第一是歷史上並無焚書坑儒一事,這純屬後人的杜撰。持這一觀點的是民國時期興起的“疑古派”,近幾十年的出土文物,有力地支援了司馬遷《史記》的真實性,從而證明了“疑古派”觀點的不成立;第二是的確坑了一些人,不過那只是些方士,或稱術士。持這一觀點的人,是由於無任何經學根底的涵養,導致不認識術士的術字,而將術士與方士混淆。古籍多通假字,《禮記。學記》雲:“蛾子時術之”,術述即是一例。術士即述士,古代學者遵從孔子“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信條,學述(學術)而不自造作(創作)。此亦“學術”一詞的本源和本義;第三是秦始皇的確活埋了許多秦朝學術界、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

3.在關於郡縣制的辯論中,丞相李斯斥責儒者依古制實行分封制的主張不合時宜。

秦始皇焚書坑儒為什麼沒有燒掉周易

秦始皇下令焚燬諸子百家之作及其餘六國史書、而且周易膽書講求占卜,當時秦始皇迷信天象,追求長生不老,

其實焚書坑儒燒的書遠沒有修四庫全書燒的書多

相關問題答案
秦始皇長什麼樣子照片?
秦始皇長什麼樣?
羋月是秦始皇的什麼人?
教皇為什麼要殺雅典娜?
羋八子是秦始皇的什麼?
我們為什麼要看書?
現在人們為什麼要讀書?
告訴孩子為什麼要讀書?
人為什麼要看書?
人為什麼要讀書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