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婦女髮飾介紹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統治清代的滿族原生活於我國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自然環境造就了他們漁獵、耕種、採摘的生活方式。為了行動快捷,便於騎射,滿族男女都有辨長盤髻的習慣。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清代婦女髮飾

  大概演變流程:

  清入關前 辮長盤髻

  清初 小兩把頭

  清中期 高髻、平頭

  清晚期 一字頭

  入關前辮長盤髻

  即將頭髮集於頭頂編一長辨,盤一圓髻。當時無論身份高低,貧富貴賤,髮式統一。

  最開始仍然還保留著原民族的特點,除髮式十分有特點外,服飾也突出了滿族特有的韻味。

  到了清初流行梳兩個橫長髻,形似小姑娘梳的兩個抓髻,戴上鈿子十分穩固。摘下鈿子,這種抓髻式的髮髻也可作家常打扮。因為這種髮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宮內后妃稱其為“小兩把頭” 。

  慈安

  “小兩把頭”的特點,是用本人頭髮梳成,無法戴份量重的金銀首飾。這種髮型主要從實用出發,是無論貴族女子還是平民滿族女子都梳的髮型。

  隨著清朝統治的鞏固,經濟發展,后妃髮式也出現了由小到大,由實用型向著美容、美飾的審美型發展。到了乾隆盛世的黃金時代,清代宮廷處在特殊的位置上,全國各地的名貴首飾源源不斷地貢進清宮,大大刺激了宮廷后妃追求美飾的心理。但是,要這些份量可觀的金、銀、玉、珍珠、寶石的首飾戴在頭上,“小兩把頭”髮髻就顯出許多不足之處。於是,一種新的梳頭工具——發架應運而生,而髮式也隨之有了改變。

  發架有木製的,也有鐵絲擰成的,形似橫著的眼鏡架。梳頭時,先固定頭座,再放上發架,把頭髮分成左右兩把,交叉綰在發架上。中間橫插一長扁方***插在發架的兩個孔內***,然後用針把發稍和碎髮固定牢,戴什麼樣的首飾都捉得住。兩把頭後面的耳邊的垂髮,梳成扁平狀,末端用髮帶束起,微微上翹,形似燕尾。整個髮髻象個待飛的燕子 。

  這時候高髻開始流行了。

  高髻***燕尾、叉子頭***:清代高髻都以假髮摻和襯墊梳理而成,如康熙、乾隆年間流行的牡丹頭、荷花頭、缽盂頭即屬此類。其樣式豪華,高高聳立達七寸餘,猶如盛開的牡丹、荷花。腦後梳理成扁平的三層盤狀,並以簪或釵相固定,髻後作燕尾狀,缽盂頭則形如覆盂。

  隨後又開始流行平頭,謂之“平三套”或“蘇州撅 ”。此髻老少皆宜,一改高髻風俗。

  到清代晚期,清宮后妃又風行頭套式的“大拉翅”髮型,也就是一字頭的一種。“大拉翅”是一形似扇面的硬殼,高約一尺餘,裡面用鐵絲按照頭圍大小做一圓箍和骨架,再用布裕褙做胎。外邊包上青緞和青絨布,做成一個固定的純裝飾性大兩把頭。需用時,戴在頭上,不用時,摘下擱置一邊,是清代滿族女子最具特色的、集髮式造型與妝飾於一體的著名髮式。簡單的說,“大拉翅”就是一頂華麗的假髮。 《清宮詞》形容道:“鳳髻盤出兩道齊,珠光釵影護蝤蠐。城中何止高於尺,叉子平分燕尾底。”

  大拉翅取代了用發架梳的兩把頭,據說是慈禧的獨創發明。

  清朝髮式是中國古代髮式中的一部分,又在原來的基礎上發展其自身的特點,是滿族與漢族文化的完美結合,代表著的不僅是一種流行,更是中華傳統文化。即使現在我們不再梳這樣的髮式,但這些髮式所帶給我們的影響任是不容忽視的。

  清代滿族旗鞋

  滿族婦女的鞋稱為“旗鞋”,極富特色。由於滿族婦女從小騎馬,從不裹腳,她們習慣穿這種鞋,尤其是貴族婦女,普遍穿這種鞋,所以稱為“旗鞋”。

  清代花盆底鞋這種繡花的旗鞋以木為底,史稱“高底鞋”,或稱“花盆底”鞋、“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釐米左右,有的可達14-16釐米,最高的可達25釐米左右。旗鞋的木跟鑲裝在鞋底,在中間,三寸多高,整個木跟用白細布包裹,也有外裱白綾或塗白粉,俗稱“粉底”。旗鞋的面料為綢緞,上繡五彩圖案。跟底的形狀通常有兩種,一種上敞下斂,呈倒梯形花盆狀。另一種是上細下寬、前平後圓,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花盆底”和“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統稱“高底鞋”。除鞋幫上飾以蟬蝶等刺繡紋樣或裝飾片外,木跟不著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繡或串珠加以裝飾。有的鞋尖處還飾有絲線編成的穗子,長可及地。這種鞋的高跟木底極為堅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無損,還可再用。高底旗鞋多為十三四歲以上的貴族中青年女子穿著。老年婦女的旗鞋,多以平木為底,稱“平底鞋”,其前端著地處稍削,以便行走。現在都已不穿了。

  隨著年齡增長,鞋底高底也逐漸降低,一般老年或勞動婦女,多穿稍矮的或平底鞋。

  關於花盆底鞋的起源:

  一種說法認為,過去滿族婦女經常上山採集野果、蘑菇等,為防蟲蛇叮咬,便在鞋底綁縛木塊,後來製做的日益精巧,發展成了高底鞋。另外還有一種傳說,說是滿族的先民為了渡過一片泥塘,奪回被敵人佔領的城池,便學著白鶴的樣子,在鞋上綁上了高高的樹杈子,終於取得了勝利,達到了報仇雪恨、發展壯大的目的。

  人們為了不忘那些苦難的日子,紀念高腳木鞋的功勞,婦女們便穿上了這種鞋,並世代相傳,越做越精緻美觀,成了後來這種樣子。

  第一、認為滿族婦女愛穿旗袍,置高底,可使旗袍不拖地,又不暴露雙腳。

  第二、認為滿族婦女,為了增其身高,表現女性的婀娜多姿、故置高底。

  第三、滿族婦女上山勞動為防蚊叮,同時免使鞋底遭泥溼。故習慣在鞋底部附木塊,後發展為花盆底鞋。
 

清朝武官官服補子知識
羅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佈
相關知識
清代婦女髮飾介紹
宋代婦女頭飾文化
清代歷史事件介紹
三八婦女節的介紹
清代才女沈宛的生平簡介
近代婦女解放過程簡介
桌上型電腦清潔注意事項介紹
現代祕書素養介紹
明星新四大黃金剩女出爐介紹
家用果蔬清洗機型別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