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育兒知識大全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父母說話不肯聽,還總愛跟父母對著幹,這可要怎麼辦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期望對你培養你的寶寶成長有所幫助。

  國外育兒知識:看國外媽媽怎樣“對付”任性孩子

  父母說話不肯聽,還總愛跟父母對著幹,這可要怎麼辦才好呢?“對付”任性寶寶彷彿成了全世界父母都要關注的一個難題,對於中國外國的父母好像都有自己獨特的一套去“對付”任性的孩子。下面就來看看國外媽媽是如何對待任性寶寶的吧?

  有的孩子從幼兒園回來,一刻不停地在屋裡又蹦又跳,一會兒竄到沙發上,一會兒又爬到床上,屋裡被弄得凌亂不堪,他自己也渾身大汗,滿臉通紅;有的孩子看電視時,總愛把音量放得大大的,家裡人簡直無法談話、學習和休息,誰要說他幾句,他就大吵大鬧,不管地上是水是泥,躺在地上又哭又叫;有的孩子常發“人來瘋”,客人來了,喜歡拿著東西亂扔,一會兒投個布娃娃,一會兒又拋個小枕頭,甚至能把一隻拖鞋踢進一盆香噴噴的雞湯裡。

  根據國外的一些行為科學家的研究,我們提出如下一些方法供家長選用:

  一、強制休息片刻。

  對於又蹦又跳的孩子,作為懲罰,可採取把孩子帶進另一間小屋,讓他脫離使之興奮的環境,兩眼冷靜地審視他,強制他休息片刻。

  二、轉移注意力。

  如果孩子愛在客人面前扔東西,不妨在屋裡門上設一隻尼龍靶盤,當客人來時,徵得客人的同意,大家一起投擲,看誰扔得準。這樣既滿足了小孩的表現欲,又使孩子從遊戲規則中學會約束自己,使無序的亂動遷移成有序的競賽。

  三、一個輕柔的暗示。

  如果孩子正在撥弄電視機音量,你千萬不要大聲叫罵,不妨在他眼前做一個輕輕走動的動作,再問他:“你知道,媽媽最喜歡怎樣看電視?”然後引導他把音量放小,問他:“為什麼媽媽喜歡這樣做?”

  四、培養自我管理的意識。

  任性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是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平時注意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的的意識,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讓孩子把玩完的玩具放進櫃裡,睡覺起床後把小枕巾蓋在枕頭上,久而久之,他會學會約束控制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的習慣。

  只有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增強了,孩子的任性自然就會減弱了,通過培養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往往能讓孩子遠離任性。

  國外育兒知識:看國外寶寶什麼時候入園

  不同國家根據國情和現實情況,寶寶入園的時間也不同。以五個典型國家為例,分別看看外國寶寶都是幾歲入園的。

  美國:在美國因媽媽產假短,很多媽媽都會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將寶寶送入幼兒園日託,甚至全託。美國一些私立幼兒園接受的寶寶年齡也越來越小,最小進幼兒園的孩子只有3-4個月。美國對招收低齡寶寶的幼兒園的規格會有嚴格限制,包括教師與孩子的比例、每個班孩子人數、園內設施等需要達到一個什麼樣的要求,法律都有明文規定。

  加拿大:加拿大社會福利比較好,很多媽媽都可以不為工作發愁。因此,她們大都會考慮多帶寶寶一些時間,不會過於急著將寶寶送入幼兒園。一般來講,都要等孩子到2歲左右才考慮送進幼兒園。

  瑞典:在瑞典,團結合作的重要性一直得到強調,孩子從很小的時候起就接受了這樣的教育。幾乎所有家庭中父母都工作,夫婦雙方有16個月的育兒休假,孩子1歲多以後便將其送到幼兒園,讓孩子在集體中成長。在瑞典,人們都對這種培養子女的方式非常放心。

  紐西蘭:紐西蘭公立幼兒園一般都招收2歲以上的孩子,一些私立幼兒園會招收3個月以上的嬰兒。紐西蘭崇尚讓孩子自然發展,因此幼兒園不會教孩子東西,只是讓他們隨便玩耍。老師也不會對孩子提出過多的要求,甚至連3歲半的孩子還不會自己入廁,他們也會認為是很正常的事情。

  日本:日本父母工作壓力非常大,雙職工比較多,因此很多家庭都會很早就把孩子送進幼兒園。幼兒園招收的最小的孩子可以小到3個月。

  國外育兒知識:國外如何教育孩子“吃苦”

  社會競爭,決不僅僅是知識和智慧的較量,而更多的則是意志和毅力的較量,沒有吃苦的精神和能力,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勝的。各國家長普遍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因為孩子將來面臨的是市場經濟社會,是一個處處充滿競爭的社會,競爭要求每一個社會成員必須具備這種能力和精神。

  美國

  家長從孩子小時候就讓他們認識勞動的價值。美國南部一些州立學校為培養學生獨立生存的適應社會能力,特別規定:學生必須不帶分文,獨立謀生一週方能予以畢業。

  條件似乎苛刻,但卻使學生們獲益非淺。家長對這項活動全力支援,沒有一位“拖後腿”、”走後門”、“搞小動作”的。美國的中學生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美國青少年從小的時候開始,不管其家裡多富有,男孩子12歲以後就會給鄰居或自己的父母在家裡剪草、送報賺些零用錢,女孩子則做小保姆去賺錢。14歲的詹妮每週禮拜六要去餐館打工,母親告訴她,你完全可以在家裡幫媽媽幹活,照樣可領取工資。但詹妮覺得在家賺自己母親的錢不是本事,她一定要去外面賺錢來表示自己有自立的能力。

  瑞士

  父母為了不讓孩子成為無能之輩,從小就培養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對十六、七歲的姑娘,從初中一畢業就送到一家有教養的人家去當一年女傭人,上午勞動,下午上學。這樣做,一方面鍛鍊了勞動能力,另一方面還有利於學習語言,因為瑞士有講德語的地區,也有講法語的地區,所以這個語言地區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個語言地區當傭人。

  德國

  家長從不包代替孩子的事情。法律還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裡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社會義務感。

  日本

  教育孩子有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的賜予,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許多日本學生在課餘時間,都要去外邊參加勞動掙錢,大學生中勤工儉學的非常普遍,就連有錢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們靠在飯店端盤子、洗碗,在商店售貨,在養老院照顧老人,做家庭教師等來掙自己的學費。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論多麼小的孩子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上一個小揹包。別人問為什麼,父母說:“他們自己的東西,應該自己來背。”

  加拿大

  為了培養孩子在未來社會中生存的本領,人們從很早就開始訓練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在加拿大有一個記者家中,兩個上小學的孩子每天早上要去結各家各戶送報紙。看著孩子興致勃勃地分發報紙,那位當記者的父親感到很自豪:“分這麼多報紙不容易,很早就起床,無論颳風下雨都要去送,可孩子們從來都沒有耽誤。

  孩子需要更多的"心情教育"

  近日,復旦大學投毒事件再一次引發了人們對於中國式嫉妒的反思。孩子需要更多的“心情教育”

  4月16日下午3點多,復旦大學的官方微博頭像由原來的紅色黯淡成黑白,這所著名的高等學府,在第一時間以這樣的方式痛悼她優秀學子的離去――當天下午3點23分,復旦大學投毒案受害人黃洋終因多臟器衰竭,離開人世。

  “家長失去愛子,學校失去寶貴學生”,復旦大學官方微博這樣寫到。年輕而優秀的醫學碩士黃洋,他原本可以繼續深造,去感受醫學的魅力、責任還有艱辛;他原本可以繼續他的夢想,用他的努力去報答年邁的父母;他原本還可以繼續他的西部支教路,用他的愛去溫暖那些幼小心靈。然而,年輕的生命卻因為另一顆年輕黑暗的心,終止於他最燦爛之時。

  據復旦校方通報,警方已基本認定同寢室同學林某有犯罪嫌疑,案件正在進一步審理過程中。且不論投毒者殺人動機如何,是“故意”還是“誤傷”抑或其他,是對被害人的優秀羨慕嫉妒恨也好,或是心理扭曲導致的極端行為也罷,單是其對寢室內飲水機投毒這一行為,就令人唏噓不已,究竟是什麼樣的怨懟,使得投毒者的內心燃燒起如此仇恨的火焰,猛烈到必須以毀滅他人的生命來平復?

  有人把這種嫉妒稱為“中國式嫉妒”,嫉妒心理不只是中國人才有,但中國式嫉妒則是,看不了周圍的人比自己好,比如同學之間,同齡或相同背景同事之間等。就地畫個小圈子,圈外的人怎麼好都可以,但圈裡的不行,這種畫地為牢產生的嫉妒就是典型的中國式嫉妒。它能夠扭曲人的心靈,吞噬人的人性,到了極致就能幹出這兩起傷害案的罪惡。

  而又是誰製造了中國式的嫉妒?是你,是我,是我們中國式的互相攀比的教育理念。我們小的時候,是不是爸爸媽媽經常說,“你看鄰居家誰誰誰,哪哪比你好。”以此來鞭策我們?在幼兒園,老師是不是經常說,讓我們來比賽,看誰吃飯吃的快?我們上學了,老師是不是經常說,誰誰是我們班最好的?你都沒法和人家比?僅就在幼兒園這段,這樣的教育方法往往能立刻見效,也非常容易就能讓孩子做出我們期待的事。長此以往,孩子們關注的是我比誰如何如何,而不是自己的行為,這就是中國式嫉妒的萌芽。

  因此,父母從小的教育何其重要!在復旦大學投毒案中,不光是黃洋很優秀,他的那位室友也同樣的優秀。我們的教育一直只停留在對智商和才能的培養上,卻忽視了對道德和人格的培育。殊不知,後者對於我們的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幼兒需要“心情教育”

  在國外,面對學校忽視道德教育,以致大量年輕人迷失人生方向的現實,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公立學校加入了推行人格教育的行列,許多學校設定了有導向性的、以“心情教育”為核心的人格、素質教育課程。專家說,“心情教育”就是訓練人的本質中最深層的動機,使人的知識、品德和意志都能朝著崇高的目標發展,使人的情感、慾望建立在美好心靈和健全人格的基礎上。愛的訓練與體察,是心情成長的營養素。在這方面,父母、老師的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不可缺少。在不少國家,“心情教育”從幼兒時期就開始了。孩子在享受父母之愛的同時,學習以愛回報父母,從小培養孝敬父母、關愛家人的品格。孩子的心情素質在愛的薰陶下逐步發展成熟。當孩子成人後,以這種人格素質與其他人相處,就會建立起充滿和諧與友愛的社會。人格培養與道德訓練,共同構成了“心情教育”的完整內容。

  “‘怎樣能讓我的寶寶更聰明?’幾乎每位中國媽媽都愛問我這樣的問題。”東京女子醫科大學母子綜合醫療中心主任仁志田博司說,10年前這位專家就隨“關心下一代工程”來過上海。在他看來,和10年前相比,中國媽媽似乎越來越過分關心孩子的智力發育,很少有媽媽關心孩子如何形成自己的品格,以及家長行為會對孩子人格產生什么影響,這個傾向令人擔憂。他認為,“智力過人”是父母強加於子女的願望。其實,培養嬰兒品格比開發智力更為重要,更讓孩子受益終生。即使是0-3歲的嬰兒,也已經能夠通過父母充滿愛心的行為和指導培養健康的品格。
 

小班的育兒知識
消防安全教育的手抄報圖片內容大全
相關知識
國外育兒知識大全
國外嬰兒育兒知識大全
幼兒秋季大班育兒知識大全
幼兒科學育兒知識大全
四歲育兒知識大全
百天育兒知識大全
科學育兒知識大全
幼兒園大班夏季育兒知識大全
一歲育兒知識大全
一歲半育兒知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