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口才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語言是社會生活中最普遍的交際工具,也是人們最常用的表達工具。掌握好這個工具,對於利用課堂來傳播知識、教育學生的教師來說,無疑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於教師口才學的資料,供你參考。

  一、課堂語言的知識性

  韓愈早在《師說》中就提到:“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儘管這句話的內涵到今天已有了很大的改變,但我以為,能否真正給學生傳授知識,始終應是檢驗一堂課優劣的重要標準。

  我們所接觸的學生大部分學習自覺性還較差,要想普遍地培養他們課外堅持自學的習慣是不容易的。尤其語文學科中口頭預複習這樣的“軟任務”,是極易被他們忽視的。因而,對於大部分學生來說,課堂自然成為他們用來學習、掌握知識的主要場所,而滲透著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對教學目的的明確的教師的課堂語言,則是他們定向思維的主要導向,由此便使教師的課堂語言必須具有高度的知識性和大容量性。也即,要言之有物,論之有實 。

  “物”是指語文教學的具體內容。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講課應不誇誇其談、不信口開河、不空發議論、不離題太遠,而應言之有物。特別是在新課標理念下走入誤區,記得在這次見習中指導老師對我說過一句話:“上課最首先的任務,就是要把你這節課所要講的知識最起碼要有三分之二的學生能明白,不要空有形式而無實際內容,要腳踏實地的上好每一堂課,一步一個腳印。”要在每一個40分鐘下來,都能讓學生吸收到不同程度的新知識,日積月累,使他們真切地感到自己在不斷地充實,進而引起對每節課的興趣,以便提高教師教學的效果。而要做到這一點,我們教師還需對專業知識進行不斷深入的鑽研和理解,力爭吃透教材、深入淺出地傳授給學生每一個知識要點。

  論之有實,並能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有意識地把已學知識和未學內容聯絡起來,把課本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絡起來,有意識地穿插有關的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軼事等,最大限度地充實教學內容。隨著現代學生知識面的加寬,以及學科內容的相互滲透,課堂上的內容往往會引起他們對跨學科或課外知識的聯想,並在課堂上向教師質疑。比如語文教學中記敘文所涉及的歷史、地理、常識、數學等問題。這時,教師要做的,循循善誘,因勢利導,深入淺出,多用疑問性提問、疏導性提問、鋪墊性提問,使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受到啟迪,探求新知識,掌握新內容,而且可以讓學生覺得上這節課同時可以學到課外的東西,以加強對40分鐘課堂的興趣。要做到這一點,則需廣大教師不斷學習、掌握新知識,擴大知識面,提高自身素質修養。

  二、課堂語言的趣味性

  作為一個教師,其課堂語言僅具高度知識性和大容量性是不夠的,若遇到“說者有心,聽者無意”的情形,原本預期的效果便於無形中大大削弱了。

  每天一堂接一堂40分鐘的課,即使知識容量再大,對於生性好動、好奇的小學生來說,仍可能是一種難耐的“煎熬”。針對這種現象,教師便只有正確駕馭好課堂語言,儘量用生動、有趣的課堂語言來彌補教學內容本身的呆板、枯燥,使學生能從原以為無趣的課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樂趣。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用好教學語言,切忌平鋪直敘,平淡無奇。我聽過一節課老師語言平平,使前一節課還生龍活虎的學生一下像被打了霜的茄子,更有甚者在下面大呼“催眠曲”,而應使自己的語言儘量做到高低起伏,長短相間,快慢適宜,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的需要時輕時重,時緩時急,抑揚頓挫,聲情並茂,和諧動聽,使學生聽起來舒服悅耳,精神飽滿,興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學效果。

  語文教師更應結合學科特徵,利用課堂語言來豐富學生的詞彙量。興趣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傑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使學生覺得語文課“有趣”,關鍵在於教師能設疑激趣,扣人心絃。語文教師的語言應該形象、生動、饒有情趣,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枯燥為風趣。因此語文教師要廣採博聞,和教材有關的笑話、故事、佳聯、格言、警句、成語、典故、詩詞等等均可引入課堂,調動自如,遊刃有餘,以塑造形象,創造氣氛,讓學生感到課堂新奇多趣,知識易於理解。

  隨著西方文化通過媒體領域的漸漸“入侵”,語言幽默越來越受到廣大學生的歡迎。教師在授課中,往往可以根據教學程序,根據學生的情緒、反應,隨機應變地穿插一些零碎卻生動幽默的插話。這種“碎語”往往可以調節教學節奏,輕鬆課堂氣氛,也利於集中學生注意力和加強對知識的理解。

  但另一方面,我認為課堂語言的趣味性在實際使用中又有其內在的差別。含蓄、溫故知新式的幽默固然能推動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粗俗、譁眾取寵式的幽默或挖苦性過強的“趣語”,也會弄巧成拙地損害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同樣,“喧賓奪主”式的過多打趣也會因影響了知識的傳授而引起學生反感。所以,課堂語言的趣味性在實際運用中還要注意一個“度”。

  三、課堂語言的激勵性

  學生是我們教育的主體,教師在將書本知識和教學用語融合成課堂語言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努力發揮其激勵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學習、掌握知識的功能。

  心理因素對於任何一個階段的學生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學生總是很重視教師的評價。課堂中,教師一句可能自以為無意性的“評語”,往往會左右此後學生的聽課情緒,甚至一生的命運,這正是證明了教師的期望對學生的作用,針對這一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妨將課堂中對各層次學生的隨意性“評語”變為可激發學生更積極思維的特意性“評語”,從而提高興趣,強化效果。如“你真棒!”這樣簡簡單單一句評語,會使學生信心大增,特別是那些自信心缺乏的學生。又如當某學生被提問時答案與正確答案出入較大時,教師簡單粗暴的指責及煩燥情緒只會使之更緊張,甚至思維停滯,使之以後更加害怕上此類課文,形成惡性迴圈;倘能親切和藹地對他***她***說:“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但與這個問題的思路稍有出入,換一個角度想想,或許會有新發現的。”然後對全體學生提醒說:“大家也好好想想看,其實這個問題倘從XX角度考慮很簡單嘛!”這時,那位同學往往會成為第一個搶答者,其他學生也會紛紛踴躍思考。這種“評語”既激勵了被提問的學生,使他有了進一步思考的信心,又鼓勵了群體,也促進了課堂提問的儘快解答。由此可見,教師課堂語言的激勵性作用是大大有利於教學的。

  四、課堂語言的凝鍊性

  另外,無論是課堂語言所具備的知識性、趣味性還是激勵性功能,在課堂教學中的表達,若過於冗長復沓,都必然造成語無重點、索然無味的結果,令學生聽了摸不著頭腦,這就要求教師尚須在課堂教學中注意語言的凝鍊性,以便讓學生從教師精練的課堂語言中很容易地把握住每句話、每節課的重點,更好地領會教師的意圖。有人曾在所教同行班中,就同一個意思的不同表達效果做過試驗,結果表明:用語拖沓羅嗦、拐彎抹角的班級,學生對之反應淡漠、遲緩;用語簡要精練、高度概括的班級,學生對之反應熱烈、迅捷。可見學生對每個知識點的認知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在課堂上用凝鍊性的語言將之表達出來。教師應在備課活動中充分考慮學生的吸收,精心設計課堂教學語言,力爭能在最短時間內讓絕大部分學生聽懂並樂於接受。那麼就要言之有序,條理清楚。“序”是指語文教學語言的邏輯性。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對每課教材做深入鑽研和細緻分析,弄清要講的語文知識的來龍去脈,掌握其確切的含義和規律,精心組織教學語言解讀,確定怎樣開頭,怎樣過渡,怎樣結尾。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講解才會條理清晰,學生在重點、難點等關鍵問題上才能夠得到透徹的理解。

  總之,好的語文課堂教學的語言,應當是鮮活的、生動的、具體的、有生命力的,用韋志成老師的話來概括就是,“歸納起來,主要由‘四美’:1、音美,要講普通話;2、意美,要做到準確美、簡潔美、理趣美、生動美;3、形美,追求修飾美、多樣美;4、情美,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但講求語言的美,並不是說語文教師在上課時字字珠磯,句句似詩,每一堂課都是一篇精粹的散文,因為它畢竟不同於照本宣科的背書。這正如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老師所說的:“教師的教學語言雖屬日常口語,但又不同於‘大白話’,應該是加了工的口頭語言,與隨想隨說的日常交談有區別。教學用語既要有人民群眾經過錘鍊的活潑的口語,又要有優美嚴密的書面語言,教課是讓學生置身於優美的文化氛圍、濃郁的語言環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語文課,語文教師應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修養,熟練掌握語文教學語言運用技巧和藝術。

  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追求優異的成績……不但同我們教什麼有關係,而且同我們怎樣教和怎樣引起學生的興趣有關係。”我以為,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恰是這樣一種能協助我們很好地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的直接用具。願更多的教師能關注到這一至關重要的領域中來,願課堂語言的合理運用最終成為繽紛教壇一朵常開不敗的奪目奇葩。

教師口才基礎
快樂讀書教師演講文稿
相關知識
教學口才
教師口才學
學口才教你怎麼說話
怎樣自學口才
做服裝如何學口才
教師口才訓練幾種方法
孩子學口才好不好
孩子學口才的內容
孩子學口才好嗎
孩子學口才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