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語文上冊閱讀專題訓練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語文閱讀答題一般是有一定模式的。想要做好閱讀題就要從初一開始,下面是小編為你們準備的,希望能幫助你們。

  1:鄰居

  ①老黎搬進來的時候,我們都不知道。晚上下班回來,開了門,大家才發現進門過道里有人半蹲著在炒菜,弄得整個房間烏煙瘴氣。炒菜的人看見住戶們回來了,尷尬地笑了笑,嘴裡咕咕噥噥地說了幾句,大概是在跟大家打招呼。大家捂著鼻子過去了,他見沒人理,便繼續低頭炒自己的菜。

  ②在這個寸土寸金的大都市裡,我們都是外來客,我們買不起房子,但又不想住得太偏遠,便只能不斷壓縮自己的物理空間。在這所較高檔小區的大房子裡,足足住了十戶人家。最大的一家佔地面積十多平米,最小的一家則只有五六平米。我們秉持互不干擾的原則,小心翼翼地在這套房子裡棲居。別看地方小,我們這所房子的住戶最低學歷也是大學本科,有工作的,有考研的,每個人心裡懷著一種莫名的清高,朝自己的理想奮鬥,我們太需要一個家。

  ③可新近到來的老黎,卻打破了我們原有的生活。從第一眼看到老黎,大家就感到他跟我們不是一路人。他頭髮油髒,衣著邋遢,他在公共走道里炒菜,電視聲開得老大,他在水池邊吸菸,他起得太早,而且每次都驚天動地;更糟的是,不久他那愛聒噪的老婆也跟著住了進來。在這套房子裡,沒人理老黎,人們自覺地避開他,即使是狹路相逢,大多數人也會選擇低眉——裝作沒看見,各自走過。大都市特有的冷漠,每天都在我們這裡上演。

  ④老黎心裡似乎也明白,在這裡,沒人看得起他,他只是一個批發毛巾的,雖然有時候,他竭力想同周圍的鄰居說一兩句話——我們能感受到他的熱情,可似乎誰也不肯給他這個機會。我們早出晚歸的生活習慣,也導致大家跟老黎實在搭不上,直到七號搬了進來。七號特指在七號房住的人。沒人知道這對情侶從哪裡來。從種種蛛絲馬跡看,那女的大概是大專畢業,但同時又是失業狀態***因為她總待在房子裡***;男的大學畢業後找了份工作,過著緊張的早出晚歸的生活。誰也沒想到,白天大段空餘的時光,竟然促成了七號女主人和與她相差不下二十歲的老黎的友誼。在洗菜池,他們總是長時間地聊著,他們討論做菜的方法、討論北京的天氣、討論各自家鄉的特色,似乎有說不完的話題。發展到後來,他們甚至開始拼桌子吃飯,儼然一家人。

  ⑤七號女主人懷孕了,出於對母子健康的考慮,他們決定搬到更好的地方去。七號搬家了,這在這座城市裡,本是件再尋常不過的事,可老黎卻為這件事忙得不亦樂乎,又是幫他們找車,又是幫他們抬傢俱,依依不捨地送走了這對年輕的夫婦。七號走了,老黎又回到了原來的生活狀態中,他每天用意志抵抗著來自其他鄰居的冷漠,時時刻刻,我們似乎都在提醒他,他跟我們不是一類人,他永遠別想走進我們的社交圈。老黎是寂寞了。究竟誰可以滿不在乎地活在這個世界上?總之,老黎是不行,他是標準的中國人,他似乎還不習慣孤獨的生活。

  ⑥一天早晨,我開啟門,準備走出去,轉頭間,看見老黎正抱著一個笨重的大箱子朝門外走,我連忙把門拉得很開,讓老黎先行。老黎緩慢而吃力地從我身邊走過,偏過頭,臉上有一種尷尬的笑——像剛來的時候那樣——隨即說了聲,謝謝啊。從他的眼睛裡,我看到了一種渴望。即便只是一個舉手之勞,他都感謝萬分,他太需要別人的接納。我連忙說,沒什麼沒什麼,趕緊躲開了老黎的眼睛,到底沒與他有更多的交流。在人情淡十歲的老黎成為好友,表明老黎在環境的薰陶下慢慢適應了與鄰居相處。

  習題

  ***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兩項是

  A.本文以“鄰居”為題,但新搬來的老黎始終不能被大房子裡的其餘房客接納,最後選擇搬離,這一冰冷事實使得文章的題目充滿了諷刺意味。

  B.文章中的“我”是串連小說情節的線索人物,著力描寫了老黎初來的情景和老黎搬離時的情景,“我”既是事件的觀察者,也是事件的參與者,使作品讀起來更加真實可感。

  C.七號女主人能跟和她相差不下二十歲的老黎成為好友,表明老黎在環境的薰陶下慢慢適應了與鄰居相處。

  D.七號女主人搬走時老黎的依依不捨,忙前忙後;七號女主人搬走後老黎最終也選擇搬離。這種種做法和表現充分說明老黎內心深處充滿了對真誠理解、和諧相處的渴望,使文章的主題更深刻。

  E.小說在最後寫鄰居們對老黎的評判,充分說明大家骨子裡莫名的清高漸漸淡去,而老黎的搬離也開始引發大家深刻的反思。

  ***2***本文開頭結尾兩次寫到老黎“尷尬的笑”,這樣寫有何用意?請簡要說明。

  ***3***第③段開頭說:“可新近到來的老黎,卻打破了我們原有的生活。”老黎的到來究竟有沒有打破我們原有的生活?請結合文章內容,概括談談“我們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4***本文為何著重寫到“七號”與老黎交往的一段內容,請簡要探究其妙處。

  參考答案:

  4.***1*** BE

  ***2***文章開頭寫老黎“尷尬的笑”,主要是為了表現生活隨意的老黎為自己給鄰居生活帶來的不便心存歉意,另一方面也表明了鄰居們對老黎這位新來的住戶的排斥和輕視之情。文章結尾部分再寫老黎“尷尬的笑”,主要是為了表現老黎終究不能融人鄰里生活的狼狽無奈之情,也更加深刻地表現了同一間房子裡的人情的冷漠使文章內容上前後照應,行文結構更加嚴謹。

  ***3***老黎的到來並未真正打破我們原有的生活,因為除了後來的七號女主人外,幾乎沒有人接納他,從某種程度上講是我們習慣性的冷漠趕走了老黎。

  我們的生活可以概括為:①為了生活,我們不得不擠在一起,但我們的心卻不能彼此真誠相待;②我們秉持互不干擾的原則,小心翼翼地自我保護;③每個人心裡懷著一種莫名的清高,朝自己的理想奮鬥;④我們早出晚歸,忙忙碌碌,大家冷漠地互不關心,交往只是點到為止。

  ***4***從老黎的角度看:①便於多方面展示老黎思想性格中的熱情好客、樂於助人的一面;②為下文七號搬走時老黎依依不捨以及七號走後老黎更感失落寂寞最終也搬走的情節作了鋪墊。

  從鄰居們的角度看:①以“七號”與老黎的和諧相處與其他鄰居對老黎的冷漠構成強烈對比,流露出作者對這種冷漠態度的否定。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對真誠理解、和諧相處的呼喚。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其實人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交往溝通的渴望,只是忙碌緊張的都市生活使人喪失了自我,戴起面具過日子,人情淡薄。作者的矛頭不僅指向鄰居們清高冷漠的態度,更指向現代社會的病態根源。

  【解析】***1***本題主要考查理解文意,篩選文中的資訊的能力。A項,“新搬來的老黎始終不能被大房子裡的其餘房客接納”的說法過於絕對。小說中老黎與後來的七號女主人有過短暫的融洽相處。C項,“老黎在環境的薰陶下慢慢適應了與鄰居相處”的說法曲解文意,直到小說結尾,也沒寫出老黎完全適應與鄰居相處。E項,“老黎的搬離也開始引發大家深刻的反思”的說法無中生有,在人情冷漠的壞境中,老黎的搬離並未引發大家真正的反思。***選B給3分,選E給2分,選A給1分***

  ***2***本題考查概括故事情節,分析作品結構,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開頭結尾兩次寫到老黎“尷尬的笑”除了使文章內容上前後照應,行文結構更加嚴謹之外,更重要的要從小說的主旨這個角度作出分析。老黎“笑的尷尬”反映了人情冷漠。

  ***3***本題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由老黎最後的搬離可以看出老黎的到來並未真正打破我們原有的生活。回答“我們的生活”是什麼樣的,需要從原文提煉概括並作出適當的分析。

  ***4***本題考查對文字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能力。小說著重寫到“七號”與老黎交往的一段內容的妙處,可以從人物、情節、主題等角度考慮,便於多方面展示老黎熱情好客、樂於助人的一面,深化了文章批評人情冷漠的主旨。解答此類試題,要注意使用術語,要儘可能使用書面語作答。
 

  2: 謠言為什麼不缺受眾

  謠言從來不是新鮮事。馬克·吐溫曾說:“當真相還在穿鞋的時候,謠言就已經跑遍半個地球了。”在100多年後的今天,技術的進步讓謠言跑得更快、傳得更遠了。

  相關研究顯示,微信平臺的活躍使用者數量已超過6億,作為一個相對封閉的圈子,微信中的聯絡人多是同事、朋友等平日裡打過交道、聯絡較為緊密的人,當現實關係延伸到網路的虛擬空間中,每一條轉發顯得更具說服力,也更容易被再次轉發擴散。《小龍蝦是一種處理過屍體的蟲子,外國人從不吃》《肯德基的雞都長著六個翅膀》《人社部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時間表》……這些看著眼熟的文章是不是曾經在你的微信朋友圈出現過?在微信公眾平臺闢謠中心,類似已闢謠的文章達280148篇,而2015年微信朋友圈謠言的舉報處理總量達到21695437次。微信官方推出的公眾號“謠言過濾器”將謠言分為七類,分別為失實報道、兒童走失、財產安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科學常識、迷信。資料顯示,2015年失實報道所佔比例最高,達到了29%,而排名第二、第三的分別為食品安全***20%***與人身安全***12%***。《倒著輸銀行卡密碼能自動報警》《長期喝豆漿會致乳腺癌》等入選年度十大謠言,舉報次數最多的《微信朋友圈降權》達到了233210次。

  很多人疑惑,許多諸如“六個翅膀的雞”等謠言明明漏洞百出,為何還是有很多人願意相信甚至反覆傳播?在不少專家看來,網路推手和商業營銷是部分謠言產生和傳播的一股重要力量。但從受眾心理角度分析,獵奇心理是謠言傳播的最普遍的原因之一。新浪微博相關負責人尹雪賡分析認為:“從傳播規律來看,人們更關注新奇、顛覆常識的訊息,出於這樣的心理,謠言也就更容易得到傳播。”

  失實報道之所以能成為微信朋友圈中的謠言主力,一定程度上就是因為滿足了不少人的獵奇心理。此外,失實報道還符合部分網民的固有觀念,因而更容易取信於人。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管健指出,在相對封閉的網路空間中,網民置身於相近的看法中,更容易強化原有觀點,甚至傾向於有選擇地接觸那些能夠加強自己本來信念的訊息,而拒絕與自己固有觀點相牴觸的訊息。

  食品安全和人身安全相關謠言一直是各大網路平臺經久不衰的“牛皮癬”。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院長張志安認為,此類謠言正是抓住了人們趨利避害的本能,對於和自身健康、財產人身安全相關的資訊,公眾往往寧可信其有,不願信其無。

  追尋更深層的原因,管健分析了網路謠言背後的社會心態。她認為,謠言的產生和傳播,還歸因於害怕不確定性的社會心態、從眾心態和責任的分散、個人意念與逆反心態的外化投射等層面。管健說:“個體的知識儲備和經驗難以應對複雜的社會生活,越是不確定,就越會依賴別人。在焦慮普遍存在的情況下,人們通常沒有時間停下來思考,而是更多地去觀察模仿他人的做法和觀點,這就為謠言的產生和傳播提供了溫床。”“此外,從眾與責任分散弱化了謠言傳播的負罪感。”管健說,網路世界中,公眾作為普通看客,常常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自己的判斷、認識上也會慢慢表現出符合於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而在群體活動中,很多人會持有責任分散的心理,覺得法不責眾,因而更容易表現出有違社會規則的態度。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陳友華認為,要求公眾去辨別資訊的真偽實際上很難做到,尤其是突發事件,公眾急於想要了解事件真相及其進展,但又無法掌握一手材料、缺少專業判斷能力。因此,闢謠還需要政府部門和相關平臺的共同努力。

  習題

  1.下列對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因微信朋友圈中多為平日打過交道、聯絡較為密切的人,所以每一條轉發顯得更有說服力,也更容易被再次轉發擴散。

  B.失實報道是微信朋友圈中的謠言主力,因其符合部分網民的固有觀念,更容易被網民信任。

  C.網路謠言根據危害大小可將其分為失實報道、兒童走失、財產安全、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科學常識、迷信等七類。

  D.公眾往往選擇相信食品安全和人身安全相關謠言,此類謠言在各大網路平臺中持續時間較長、難以平復。

  2.下列對謠言傳播原因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相對封閉的網路空間中,網民傾向於有選擇地接觸那些能夠加強自己本來信念的訊息,而拒絕與自己固有觀點相牴觸的訊息。

  B.在焦慮普遍存在的當下,人們很少有時間停下來思考,更多的是去觀察模仿他人的做法和觀點,因而為謠言的產生和傳播提供了溫床。

  C.網路推手和商業營銷總是抓住人們更關注新奇的、顛覆常識的訊息的獵奇心理,成為部分謠言產生和傳播的一股重要力量。

  D.謠言的產生和傳播,更深層的原因還在於害怕不確定性的社會心態、從眾心態和責任的分散、個人意念與逆反心態的外化投射等層面。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政府部門和相關平臺只要引導公眾警惕網路資訊,仔細辨別資訊真偽,謠言定能得到有效的制止。

  B.從傳播規律來看,人們更關注新奇、顛覆常識的訊息,出於這樣的心理,謠言也就更容易得到傳播。

  C.對於和自身健康、財產人身安全相關的資訊,公眾應該理性判斷,不應只堅持趨利避害的態度——寧可信其有,不願信其無。

  D.公眾作為普通看客,在群體活動中,很多人會持有責任分散的心理,覺得法不責眾,因而更容易表現出有違社會規則的態度。

  答案

  1.C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意,篩選並整合文中的資訊的能力。C項“網路謠言根據危害大小可將其分為為七類”的表述曲解文意,原文是微信官方推出的公眾號“謠言過濾器”將謠言分為七類。

  2.C 【解析】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項因果關係不當,網路推手和商業營銷是部分謠言產生和傳播的一股重要力量。但從受眾心理角度分析,獵奇心理是謠言傳播的最普遍的原因之一。“網路推手和商業營銷總是抓住人們更關注新奇的、顛覆常識的訊息的獵奇心理”在原文沒有依據。

  3.A 【解析】本題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A項“謠言定能得到有效的制止”的表述過於絕對,原文只是說“闢謠還需要政府部門和相關平臺的共同努力”。

短篇閱讀題帶答案
初一語文閱讀題大全及答案
相關知識
初一語文上冊閱讀專題訓練
初一語文課外閱讀專題
人教版初一語文上冊第四單元訓練題
初一語文下冊閱讀題
初一語文上冊期末試題及答案
初一語文課外閱讀專項練習
初一語文上冊第十課課堂練習題
初一語文上冊月考試題及答案
人教版初一語文上冊期末試題
一年級語文上冊句子專項訓練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