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意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意在太極拳中佔有重要地位,太極拳的特點是用意不用力,用意念引領運動。通過太極拳的意念運動可緩解精神壓力,太極拳養生也是因為意念達到養生目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意是一種抽象的詞,看不見、摸不著,需要用心領悟,這也是太極前輩強呼叫心練拳的目的。

  一、意不及

  太極拳是用意、練意、練形的內家拳之一。王宗嶽說:“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武禹襄說:“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這些話都說明了太極拳用意在行拳中的主導地位。

  然而,有一些初練者行拳時完全不用意,他們只是想活動一下關節,把太極拳當作緩慢的體操,練拳時眼晴東張西望,邊比劃邊聊天,心意全不在拳上。另一些初練者知道習拳要用意,但用意不連貫,時斷時續,時有時無。

  例如,太極拳的虛腳,當虛至毫無伸縮變換的時候,意變成虛空時,意就會斷,勢也會斷,練習一套拳架,從起勢到收勢的過程,意始終貫穿不斷。

  筆者把行拳不用意與意斷都劃歸為意不及。對於意不及的習練者,一是影響拳藝水平和功力的提高;二是養生健身效果甚微。

  二、意過

  初練太極拳,除了練套路盤拳架之外,更重要的是力求體鬆。因為能鬆才能柔,能鬆柔才能輕靈,鬆柔至極方能堅剛。只要周身鬆了,氣會沉人丹田,日久內勁自生,是為“有心求柔,無心成剛。”但是,要體鬆,先得意鬆.,如果意過,則不利體鬆。

  比如,虛領頂勁,要求頸項鬆豎,頭頂百會,用意略向上領起,下頷微內收,頭部中正安舒。如果頸項僵直,頭部用犟力向上頂,就是意過的表現。所以,行拳意過,反而體僵。體僵則氣滯、氣滯則血不暢,氣血不暢則不利健康。

  練習太極拳的意也要適可而止,有的人太過用意,導致身心失調,經常出現氣喘吁吁、頭暈眼花的現象。

  短期意過,經過休息調整,氣血可以恢復通暢,如果長期意過,年復一年地用不利氣血暢通的方式行拳,容易對身體健康帶來危害,有違“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目的。

  行拳為什麼容易意過呢?依筆者之見,主要有以下三種原因。第一種原因,對動作要領顧及得不夠全面,往往注重了一面而忽視了另一面。如上面所述虛領頂勁的意過情況,就可能是偏重了頂勁,而忽視了虛領,致使刻意上頂。

  第二種原因是人們在長期勞動生活過程中,形成的拙力意識導致行拳意過。有不少習拳者,苦苦求鬆。雖經多年努力,也不少書籍,請教了一些拳師,卻因不得法,習慣性僵勁未去,行拳仍然神情呆滯,動作僵硬,拘束呆板。

  第三種原因是初練者在形體未達到較為放鬆時,過早地按攻防含意用意,假想與敵交手行拳,往往容易增強拙力意識,產生意過在所難免,這時的用意練意方法。就超越了習拳的初練階段。

  三、如何克服意過與不及

  要克服意過與不及,達到用意“無過不及”的要求,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請明師指教

  王宗嶽<十三勢行功歌>中的“入門引路須口授,”說明了老師指導引路的重要。即使在社會進步科學發達的今天,依然如此,可能有人認為,現在有錄相帶、VCD影碟和書籍,學練太極拳套路很容易,“須口授”之說已過時。

  此認識是不對的,如果學拳不從師,只憑上述工具自修,要想把拳練得很規範,用意無過不及,形體鬆淨且具有內涵韻味,那是很困難的。

  因此筆者認為,還是要請教明師,就是請既明拳理拳法,又有實踐經驗的明白人作你的老師,可提高學拳效果,免走許多彎路,儘快引你邁人太極拳殿堂的大門。

  2、努力學習拳理

  拳論要求行拳須“明規矩、守規矩、脫規矩、合規矩。”講明規矩就要學習拳理拳法,即要學習太極拳的基本理論、動作要領和規範要求。用它去指導實踐,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較快地提高拳藝水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太極拳用意方面的拳理,前輩們也早有闡述,如“勢勢存心揆用意”,“有意卻無意,無意出真意。”又如孫祿堂大師<拳意述真>中講“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這些精闢的用意哲理,辯證地闡明瞭用意應“無過不及”的要領。

  細細揣摩領悟,用它去指導行拳用意之度,既不偏重又不偏無,似有意若無意,想必會有較大的收效。

  3、刻苦習練

  王宗嶽說:“功夫無息法自修。”太極拳的功夫是練出來的,即使有明師指導,自己又明瞭拳理,也還得刻苦修煉。懂拳理只是心知,最終還得落實到身知上。太極拳用意亦是如此,要準確地把握用意的尺度,還必須在修煉過程中反覆體悟、才能逐漸掌握它。

  初練者練意應先練“以意導形”,即按動作的要領用意。具體說,就是以意去引導形體的放鬆,以意去引導形體的執行,做到用意不用力,意在先,形在後,克服行拳過程中出現的意過與不及,逐步達到用意嫻熟合度。

  如果熟練掌握了以意導形、以意引氣,意氣處於心態祥和的狀態中,悠然自在地在體內執行,那時,習拳產生的趣味和舒鬆感,將樂拳不疲而忘顧其他。

  太極拳意念的要求有哪些

  首先,我們先來明確一下“意念”的含義,這樣我們才能夠去深刻理解它的運用。

  什麼是意念?意念是一種思想,一種感受,一種體悟。陳式太極拳追求的是靈感,靈敏和速度,“要求用意不用力”。

  這是因為,意念集中了,周身放鬆了,才能肢體協調,內氣貫通,然後,才能產生速度,產生力量,太極拳的鬆柔,不是有些人認為的那樣,不用力就是鬆柔,用力就是剛硬。

  所以說,對於鬆柔的運用,不能簡單的侷限於字面上的理解,我們要學會用自己的思想去控制。

  在不失棚勁的條件下,放鬆下沉,這叫柔;“剛”則是通過速度產生一種靈活性的力量,是一種鬆活彈抖的力量。

  “用意不用力”,是要求思想清靜,精神集中,達到入靜程度,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拳術演練。

  “不用力”是說在初學階段,初學者很容易用僵勁拙力,這時你要放鬆,不要用力。

  對於初學者而言,學會放鬆,才能更有效的學習太極拳的招式。

  練太極拳還要求“勁斷意不斷”,是說在定勢時,動作停止了,勁力似乎斷了,但是意念沒有斷,這是內氣迴歸丹田的一種表現,其中蘊涵著下一個動作的開始。

  內氣迴歸丹田時,丹田會產生一種強大的膨脹力,身體既有收縮又有膨脹,極其靈敏。從外形上看,勁斷了,但是,內氣通過意念,在周身貫串得非常飽滿,隨時都可以噴發而出。

  “在意不在氣、在氣則滯”,則是說意念是一種靈感,意念始終集中在這個靈感上,非常靈活,如果沒有這個靈感,沒有圓活飽滿的內氣感覺,刻意地用力,去追求某一種感覺,就會不靈活,就滯重。

  總之,太極拳的意念問題是比較抽象的,也難以把握的。我認為,練習太極拳,在不同的階段對意念有不同的要求。

  對於學習陳式太極拳,對意念的要求我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初學階段,練習者的意念主要是仔細看老師的示範動作,思考,記憶動作的要領,套路的結構等問題。

  老師要善於引導學生,要由淺入深地引導。這時如果要講一些“意守丹田”“勁斷意不斷”“用意不用力”“內氣執行”等等意念問題,學生是很難理解接受的,而且很容易出偏差。

  第二個階段,練拳達到套路熟練,動作規範標準的程度後,再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練習者手上會出現麻、熱、脹的感覺,這是有了初步內氣的表現。

  此時,可以開始講一些意念的問題。這時,學生練拳時的意念是動作協調,周身放鬆,內勁連綿不斷,要把手上的感覺保持住,貫串始終。

  以上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用外形引動內氣,讓內氣與外形結合,使內勁連綿不斷。

  第二個階段的意念是調整身法,把感覺到的東西貫串始終,意識連綿不斷地跟著動作執行。

  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後,會產生內氣注入丹田,在每一個動作的定式時,都要用意把內氣完全收入丹田。

  內氣迴歸丹田的感覺是沉重,飽滿,第四階段是用意使內氣下到腳上,降於湧泉穴,要有腳踏實地的感覺。

  達到這個程度,就有步法輕靈穩健,穩如泰山的感覺,這時,你才能體會到內氣在周身的執行。

  太極推手的意念

  一、第一層意念“不受制於人”的訓練

  在推手的第一階段,“招熟”階段,必須進行第一層意念“不受制於人”的訓練“不受制於人”即“捨己從人”,“人剛我柔”,“隨人而動”。

  這是進入太極大門的入門功夫,它是在拳架初步練到使形體比較輕柔、圓活的情況下,開始進行訓練的。

  掌握這一層意念,需要我們先掌握基本功的訓練。

  它要求與人推手時,做到處處不和對方發生頂撞或脫離,並且根據對方接觸點上力量的大小、方向、速度和虛實的變換而變換,使對方的力始終落不到自己身體重心上***術語叫不受力***。這層意念的訓練必須建立在拳架的初步功夫之上。形體要能夠變動,你的第一層意念才有用,否則,你想不受力,始終勢不由己,結果還是處處受力。

  一受力就頂撞,或則丟開對方的力點,這就是丟和頂。這也是許多人不能進入太極大門的關鍵所在。

  所以,第一層意念的訓練至關重要。在這裡,使形體練到轉動自如,意念上不和對方丟頂***即招熟***,就是在初步功夫上達到了陰陽的相對統一,相對平衡。丟和頂可以看作一對陰陽,丟和頂平衡,就是陰陽平衡,就是太極。太極拳的奧妙,就是在於對這種玄學的理解。

  同時,在這個小範圍內形體和意念的初步合一,就是拳架和推手在這個層次上的合一。形體與意念是陰陽,拳架與推手是陰陽,合一是太極。如果學者在這個階段不能明此道理,就難於進入中層功夫。

  二、第二層意念“控制人”的訓練

  當第一層意念具備以後,推手就轉入第二階段即懂勁階段的訓練,同時要求具備第二層意念“控制人’。

  “控制人”是指和對方推手時,在不受力的基礎上,時時處處用心,通過雙方的接觸點,尋找對方的中心點和重心點,來控制對方的中心和重心變化。

  它的關鍵在於自己的意念處處在對方之先,他一動我就找他的重心。通過接觸點能始終將對方故力源和重心及支撐腿的腳根控制住,就算達到了“控制人”的目的,即“我順人背”。

  這個階段的拳架練習,已使形體具備了輕靈、圓活、均勻的一種粘糊勁。體現在推手上,即形體轉動更為靈活、敏捷,意念想怎麼控制對方,形體自然能做得出來。

  這時,拳架與推手、形體與意念又在高一層次上合一了,陰陽又在高一層次上平衡了,形成了高一層次的太極。學者如果到此境界,已步入了中乘功夫。

 

太極拳的八大點穴祕譜
適合冬季養生的瑜伽有哪些
相關知識
太極拳意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薄皮核桃種植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關於某國有公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的思考
論醫院成本會計在核算管理中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影響網速慢的常見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我國甜葉菊生產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常見的電腦問題及解決方法
無線路由器的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法
練鋼琴時常見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初一年級遇到的數學問題及解決方法分享